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乡人大

(代表风采)龙湾区人大代表胡秋黄

发布时期:2025-07-02 信息来源:龙湾区区本级 作者:吴玉宇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她是躬身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在街头巷尾的走访中,她是倾听民声、破解难题的人大代表。龙湾区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胡秋黄,始终在企业家与人大代表的双重角色间寻找交集:把企业的难题变成履职的课题,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政策的哨声。八年履职里,她将“生产线”与“民生线”拧成一股绳,走出了一条双轨履职务实路,每一步都踏在了发展与民生的共振点上。

一线倾听 把企业难题作为履职课题

2023年一次企业走访中,某阀门厂负责人的无奈让胡秋黄彻夜难眠:“明明已整改到位,却因第三方平台数据滞后,仍被列为‘失信企业’,痛失了百万订单!”她随即开展“企业信用修复难”专项调研,走访20余家辖区企业,发现不少企业对信用修复政策“一头雾水”;有的企业因信息更新不及时被长期冠以“失信”标签;甚至一些企业在修复信用中遭遇中介机构巧立名目、高额收费。

她将调研本上的87条企业心声、20余个典型案例、12条技术专家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咨询意见,转化为《关于优化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的建议》,提出要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机制,打通政府与第三方数据壁垒,推动信用修复结果共享。该建议被列为区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企业信用修复工作也被纳入2025年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为企办实事十大项目”之一。

从推动执法入企“教育先行”,到协调海工大道路口改造;从呼吁工伤保险手续简化,到建议沿岸企业污水排放整治……胡秋黄的履职清单上,写满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件件关乎民生冷暖。“我的每一份建议都源于群众的一声叹息、企业的一次求助。”她常说,代表的价值不在于提了多少议案建议,而在于能否让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

双岗融合 用企业智慧破解民生堵点

“每天上下班堵在路上,光通勤都要多花一个小时!”车间里员工的抱怨让胡秋黄意识到,这不仅是个人的通勤难题、企业物流效率的痛点,更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血栓”。于是,她带着“企业管理思维”开启了调研:37次实地踏勘、82份企业问卷,发现这段“卡脖子路”背后是复杂的债务问题。之后,她联合4名代表提交《关于尽快推进海城街道二十一路建设的建议》 ,更创新性引入企业“看板管理”模式,即搭建政府部门、村民、企业三方协商议事平台,用“利益共商、方案共议”模式打破僵局。同时借鉴车间月会大梳理的方式,按月跟踪监督,盯牢工程建设进度。2024年,这条停滞7年的“血栓路”全线贯通:日均分流车辆1.2万辆次,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0%,沿线3000余名职工通勤时间缩短40%。通车当天,货车司机老张握着代表的手激动地说道:“以前堵在路上心发慌,现在路通了,饭碗也端得更稳了!”

在胡秋黄眼中,企业家与代表并非平行线。她将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植入履职,把“项目台账制”引入建议督办,对提出的每个建议设置“进度条”和“责任链”。这份“跨界”智慧,让她既能精准捕捉企业发展痛点,又能敏锐感知群众民生焦点,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群众的“双向桥梁”。

治理密码 将民主触角深入产业实践

2023年,胡秋黄执掌集团生产体系时发现,传统车间管理中员工的“沉默成本”居高不下:一条生产线因设备布局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却无人提出改进建议。她敏锐地意识到,激活一线创造力需要制度性突破。借鉴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履职经验,胡秋黄主导建立“数字工位民主议事会”平台,员工通过扫码提交生产流程优化建议,数据实时汇总分析。这一改进,让卫浴生产线不良率从8%降至2.7%。

“我们不是简单复制人大程序,而是将民主协商的理念转化为企业治理工具。”在人大海城街道工委的指导下,胡秋黄所在企业还设立了“助企一点通”人大代表联络点,每月固定开展“工位问需日”活动,在生产一线收集员工诉求。她将代表联络点与“数字工位民主议事会”平台联通,形成“工位提议—联络点收办—代表转化”的履职闭环链路。在推动集团建设“低碳工厂”时,胡秋黄同步开展了“卫浴产业碳中和路径”调研。带着调研成果,她在区人大财经议事会上提出生态补偿的建议。这种“从工位到会场”的民主实践,既让人大代表联络点成为企业诉求的“收集站”,更使“数字工位民主议事会”成为基层治理的“策源地”,实现了“企业问题发现在一线、代表履职下沉到一线、治理创新落地在一线”的良性循环。

正如胡秋黄所言:“当车间工位与人大履职平台无缝对接,民主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员工点击鼠标的每一次提议,是代表督办建议的每一个脚印。”这一创新模式,为人大代表在产业一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鲜活样本。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