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群众情感联结的纽带,也是倾听社情民意的重要契机。龙湾区人大常委会天河街道以传统节日为媒介,创新推出“粽香议事会”,切实搭建起人大代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两年前的端午节前夕,一场由人大代表召集的特别议事会在天河街道庄泉文化礼堂内拉开帷幕,两张八仙桌、十几条板凳,人大代表与居民围坐在一起边包粽子边畅快交谈,这便是“粽香议事会”的雏形。历经 2 年多时间的发展,这项以“粽叶飘香听民情”为主题的活动,经龙湾区人大常委会天河街道工委系统化提升,已成为天河街道辖区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
以节日为媒介,“粽香议事会”破解履职难题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时常存在“代表找不准群众、群众找不到代表”的双向沟通难题。龙湾区人大常委会天河街道工委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将端午习俗与民主协商巧妙融合,打造了集民情收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民生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 “移动履职平台”。通过让代表与群众共同参与裹粽、制香囊等民俗活动,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切入民生话题,有效打破了“正式场合不敢说、书面反馈不会写”的沟通障碍。
2023年初夏,人大代表带着粽叶走进村居,在与群众略显生疏的互动中,征集到6条社情民意;2024年端午,随着“代表来听真心话”的口号逐渐传播开来,21条充满生活气息的建议被记录进代表们的《民情手札》;今年仲夏,“端午到,代表来!”的呼声响彻街巷,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39条民生诉求如糯米般被纳入“民意箬叶”。
这场起源于包粽子活动的履职探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磨,已成为群众心中“说得出、听得进、办得成”的知名品牌。如今,文化礼堂变身“民生会客厅”,39条诉求当天就生成《端午民生施工图》。群众的参与度从最初的试探性参与,转变为主动上门献策,“粽香里的民主故事”成为天河人过端午的“保留节目”。
构建“立体化漏斗”,“三色分类” 精准交办民情
为提高“粽香议事会” 收集的民情民意办理效率和质量,人大天河街道工委创新构建“立体化漏斗”处理机制,实现了“粽香议事会”当天收集、当天梳理、当天分类、当天交办的闭环流程。今年5月28日举办的“粽香议事会”结束后,人大天河街道工委及时梳理归纳端午民情清单,根据民情的难度和责任归属,将39条民情民意分为“绿丝带立即办、黄丝带协调办、红丝带监督办”三类,分派至街道办事处7个业务科室和基层站所。秉持“小事立办”原则,对路灯维修等18项问题,由人大代表现场连线街道城建办,督促其24小时内完成亮灯计划,实现了民意从接收到落地的高效转化,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推行 “龙舟式督办”,专项跟踪问效促落实
为加强监督力度,确保“粽香议事会”的意见建议都能得到落实和回应,人大天河街道工委针对民情中解决周期长、涉及部门站所广的事项,设立代表专项监督工作组,开展 “四查四看” 监督视察行动。不仅检查责任落实情况,查看部门协作效果,还检查工程进度,查看质量安全;不仅检查资金使用情况,查看绩效管理成效,还检查群众反馈,查看满意指数。例如,去年端午节群众提出“街道某在建小区周边货车随意停放,交通安全有隐患”的民情民意,区人大代表王建国立即成立货车管理专项整治微信群,线上关注新建小区周边货车停车情况,线下到现场视察交警三大队、街道城建办的责任落实情况。最终,在人大街道工委和代表的共同推动下,新建小区周边货车停放得到了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