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湾文化艺术界,提起李伟的名字,总能让人联想到两个关键词:“舞台转身”与“民生坚守”。作为温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龙湾区文化馆馆长,他从省城的歌舞团首席演员蜕变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用12年光阴书写了“艺术为民”的履职答卷——把舞台搭到百姓家门口,将建议写到群众心坎里,让瓯越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活力。他说:“人大代表的履职之路,就是要让艺术带着泥土气息,让民生连着烟火味。”
从“首席舞者”到“文化园丁”:把艺术种进百姓生活
2012年,当李伟放弃杭州歌舞剧院首席演员的事业编制回到龙湾时,许多人不解:“放着聚光灯下的光鲜不要,为啥偏要往基层钻?”他的回答朴实而坚定:“我的根在温州,家乡的文化土壤需要有人深耕。”带着这样的初心,他扎根基层文化一线,开启了“以艺润心”的履职之路。
12年间,李伟化身“文化匠人”,他参与创作音舞戏书画等原创作品268件,其中原创舞蹈《爱到头发像盐白》摘得浙江省“群星奖”,原创歌曲《妈妈的酒》作为浙江唯一的歌曲节目入围全国群星奖决赛。这些扎根民间的作品,如同蒲公英种子,将瓯越文化的芬芳播撒到百姓心间。作为区文化馆馆长,李伟创新推出“流动式文化馆”服务模式,把优质艺术课堂送到社区广场、工业园区、拆迁安置小区,年均开展公益培训400余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他常说:“文化馆是群众的终身美育学校,要让艺术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在推动“艺术疗愈进校园”试点中,李伟走遍了10所中小学,联合教育、卫健部门开设戏剧减压课程,使学生抑郁倾向检测下降28%、焦虑指数下降35%。当看到曾经沉默的孩子在舞台上自信起舞,他感慨道:“艺术的力量,就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
以“民生视角”破题解难:让建议成为惠民“施工图”
履职以来,李伟始终以“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人民”的态度深耕调研一线,以“文化+”思维聚焦民生热点,传递百姓心声,用建议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他的建议本里记满了“带着体温的民生观察”:社区文体活动场所不足、文艺类培训投诉不断……最终都转化为直指民生痛点的代表建议,从组建温州市歌舞剧院到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从进一步推进公有活动场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到推进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监管工作,每一份建议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谈及代表履职,李伟表示,令他感触最深的是温州高新文化广场大剧院从“纸上建议”到“地标建筑”的落地。当时,不少人质疑“基层建大剧院没必要”,李伟在两会上展示了百余位市民的“艺术心愿”:“老百姓不是不需要高雅艺术,是需要触手可及的精神殿堂。”历经多年推动,终于在2023年化作现实——温州高新文化广场大剧院建成,成为全市区县级规模最大、观众席位最多的剧院。李伟还担任了该剧院首演的执行总导演,他说:“每次走访社区,听居民说‘现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孩子的公益艺术课免费又专业’,就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李伟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实实在在的“民生清单”。
以“文旅融合”激活文脉:让文化赋能城市跃迁
作为深耕瓯越文化的代表,李伟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历史文脉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于是他特意抽时间蹲点在全市的各个夜市,在深入观察、多方征求意见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助力月光经济 有序开放街头艺术表演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全市各级政府、宣传、文旅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五马街、南塘、海棠广场、米房进行试点。如今,温州的夜色中,街头艺人的琴声与古街的灯火相映成趣,成为城市新名片。
“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要让它融入生活、赋能经济,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是李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呼吁奔走下,龙湾的非遗工坊、文创空间与景区串联成线,让传统手艺从博物馆走进生活,更让龙湾的文旅融合从“浅层打卡”迈向“深度体验”。
2023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在温州录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李伟在深入了解“戏舞”创研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强强融合温州“南戏故里”“歌舞之都”金名片,研创输出温州“戏舞”特色项目的建议》,呼吁将温州歌舞优势与“中国戏曲故里”金名片巧妙结合,探索出独具温州特色的“戏舞”研创之路。该建议得到部门认真办理,“戏从温州来”不断出圈,“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持续点亮。
从首席舞者到人大代表,李伟脱下的是舞台上的华服,穿上的是基层工作的朴素工装;放下的是聚光灯下的荣耀,扛起的是“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他说:“我只是一颗文化的种子,有幸扎根在家乡的土壤里。当看到艺术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开花,听到建议变成街头巷尾的笑声,就觉得所有的转身与坚守,都值得。”在瓯越大地的文化征程上,这位永远带着建议本和舞鞋的代表,正带着新的使命,继续书写着为民履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