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人大海城街道工委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民主监督新路径,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助力海城街道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
一是聚焦责任压实,筑牢监督长效根基。在议事会议中全面听取生态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达成情况的报告。紧密贴合群众关切的热点议题,从细微处着手,精挑细选2至3个具体“小切口”,作为重点监督内容,深度融合人大监督的“全方位覆盖”与“小切口突破”,确保监督精准有力。围绕街道生活垃圾清理、污水系统整治、河道综合治理以及洒水车喷洒时间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入细致的专题督查、视察。针对视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迅速整理归纳,形成问题清单,在交办会上逐一下达交办任务,明确整改时限,确保责任到人。同时,依托“代表联络站+数字化履职平台”的模式,搭建起“问题收集—交办督办—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全流程、闭环式监督体系,已成功推动解决垃圾清运、污水管网渗漏等5项实际问题,以务实有效的监督成果,切实提升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是聚焦问题导向,精准破题生态治理困局。秉持问题导向这一核心原则,以靶向施策为有力手段,搭建起“精准督导+系统治理”的高效工作体系,推动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出硕果。在水源污染防治攻坚的关键领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代表视察+联动执法”的全新机制,与街道农办紧密协作,针对河面垃圾清理环节,开展精准化、靶向式督导。率先试行“代表巡河+动态监测”的治理模式,将河道垃圾清理、排污口整治等工作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通过协同治理举措,实现了街道人居环境与生态质量的双提升,为居民营造出更加宜居、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是聚焦群众参与,凝聚生态环境共建合力。锚定“人民生态人民管,管好生态为人民”的治理导向,借助“线上民意码+线下联络站”的双轨互动平台,发挥人大代表“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整改监督员”的三重角色优势,以及人大代表联络站“宣传站”的桥梁纽带作用,号召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履职,引导代表参与宣传“门前三包”等,有效激活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推动环境治理模式从“干部主导”向“全民共建”的深刻转变。组织开展生态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代表茶座、代表走村入户宣讲等活动3场,将专业治理的科学性与群众智慧的广泛性深度融合,携手共念海城街道的“生态经”,用心用情绘就“美丽海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