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 卢 斌
(2024年12月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9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印发“强城行动”推进情况专项监督方案,并成立了专项监督小组,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副主任梁超、冯金考带队,深入鹿城、瓯海、洞头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强城行动”推进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推进情况和工作成效
一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实施“强城行动” 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意见》部署要求,锚定“双万”城市建设目标,集中攻坚突破、打牢发展基础,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系统推进态势不断强化。副省长、市委张振丰书记在今年1月举行的全市实施“强城行动”动员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正式吹响了我市加快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冲锋号。市领导亲自挂帅,构建了一办、六组、八大指挥部以及各县(市、区)“168X”架构,建立了“五城三园”、国土空间规划、龙平苍一体化等联席会议机制,挂钩市领导全面协调推进,研究部署具体任务,深入联系和现场指挥,全年开展专题调研20余次,召开指挥部专题会议30余场,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强城行动”掀起攻坚突破的热潮。
(二)空间规划布局日益优化。市政府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强聚合、强经济、强循环、强品质、强功能、强文化,“全省第三极”地位不断稳固。构建大都市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城镇空间结构、市区“一核三辅”发展格局等,中心城区版图全面拓展。杭温高铁开通、机场三期落地、洞头高速开工建设,金丽温开放大通道纳入国家总体开放格局。前三季度全市GDP跻身全国第28位,“一港五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温举办,全面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三)重点板块建设亮点纷呈。市政府紧盯“五城三园”攻坚冲刺目标,坚持加压奋进,截至12月20日,“五城三园”开工项目140个,完工80个,共完成投资604亿元,较好完成全年任务。其中,瓯江新城滨江CBD总部大楼在建16栋,已建成27栋,城市天际线不断拔高;千年斗城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收获重大发现,保护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江心西园一期基本建成;科教智城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东部科技城落地一批创新型项目;西部时尚城开工大孵化器等城市新地标;生态园EOD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库;园博园高效完成政策处理任务,招商招展工作火热推进;海上花园开工最美环岛路,全线风貌焕然一新、焕发生机。
(四)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建28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区“八化”水平持续提升,市区“邻里食堂”受央视点赞报道,“共享社·幸福里”、“共富工坊”等广受好评,居民幸福感归属感日益增强。客流超百万人次的龙湾区寺前街,让800年历史文化焕发出青春活力,“戏从温州来”走进国内外城市,沉浸式越剧《凤冠》深受青年人喜爱,塘河夜画等旅游ip成功打响,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深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强城行动”实施一年来,在经济、产业、创新、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冲刺全年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制约着强城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资金方面。在“五城三园”推进过程中,部分续建项目资金回收压力较大,导致后续投资动力不足;部分新开工项目由于财政保障不足或融资困难,面临启动延迟的风险。同时,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给招商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进一步凸显。二是用地方面。部分涉及房屋拆迁和用地审批的项目,存在政策处理困难或是项目执行受阻等问题,征地拆迁工作迟缓。此外,受土地指标、控规影响,部分项目用地指标被核减,需重新立项审批,影响整体进展。三是人才方面。部分项目因行业内容特殊性,对于特定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例如,西部时尚城当前缺乏对于时尚产业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先进设计理念的专业人才;园博园在专业园林施工技能人才和园林专家配置上尚有欠缺。
(二)项目实施仍需进一步夯实。一是部分项目进度滞后。个别项目因企业自身计划调整或关联项目延期等,影响整体进展。例如,桃花岛片区体育休闲公园运动中心项目,受相关项目延期影响至今未启动;数据智能与安全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因地块挂牌出让滞后,进展慢于预期。二是项目谋划不够精准。部分项目在谋划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导致工作思路受限、项目推进受阻。在招商引资时,对投资方背景审查不细致,影响合作成效。三是前期准备不充分。由于部门项目人员对审批流程不熟悉,土地审批、施工许可等手续办理滞后,拖慢项目实施进度。
(三)协调联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一是部门联动有待加强。部分重点项目在规划审批、施工审批及交叉施工等环节中,各级各部门由于对接协调不够主动、机制衔接不够顺畅,给后续施工造成困难。二是区域协同推进力度不足。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各地在具体事项上存在不同考量,影响了项目协同推进速度,区域融合发展有待提速。
三、意见和建议
实施“强城行动”是推进“四大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温州建设发展向更高台阶迈进的重要工作载体。要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展新貌”的要求,谋深谋细工作目标任务,确保明年开好局,全面打响推进“强城行动”新一轮攻坚战。
(一)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一要以更高站位、更准定位、更宽视野,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4+1”重要要求转化为推进“强城行动”的实际成效。二要坚持人民至上,围绕教育、医疗、交通、生态等群众关切,优先推动民生重点项目建设,精准补齐发展短板,确保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贯穿“强城行动”实施全过程。三要广泛宣传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强城行动”的支持和参与,依托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阵地,全方位报道“强城行动”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亮点成果,同时充分发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作用,落实“强城”圆桌会访谈活动,进一步讲好强城故事、传播强城声音,营造推进“强城行动”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强化要素保障,破解资金难题。一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采用PPP模式和专项债等方式,解决续建项目资金回收难题与新开工项目启动延迟问题。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开展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和资金,提振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活力。要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加强项目包装储备,积极向上争取更多要素保障。二要加快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完善征地拆迁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加速推进拆迁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优化土地指标配置,及时完成控规调整与立项审批,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三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和项目需求,深入实施“510+”等引才计划,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通过补贴、住房保障、技术扶持等措施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同时依托科教智城等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和本地人才培育,不断提高技术支撑水平,进一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
(三)深化项目谋划,提升实施成效。一要加大项目统筹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年度重点项目库,确保项目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实施,同时合理制定详细的时间节点和进度计划,强化跟踪督导,确保项目如期启动和推进。二要谋深谋实项目,对重点项目进行再梳理、再研究、再细化,充分结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政策走”,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重点项目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健全政策落实机制,对重点领域实施“政策包干”,从前期审批到项目落地全流程提供支持服务,避免政策碎片化和执行力度不足。探索推广政策集成试点,例如对园博园建设实施“一揽子政策+一站式服务”模式,提升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操作性,为“五城三园”建设提供长效动力。
(四)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协作合力。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市政府要发挥推进“强城行动”的牵头抓总作用,强化责任落地、要素保障、督查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强化“规划一体化、执行高效化、部门协同化”的建设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市域规划一体化,确保城市发展战略与各级专项规划高度契合。二是强化协调联动。市县两级、县与县之间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统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研究执行,市级有关部门要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帮助相关县(市、区)和功能区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难题,确保全市“一盘棋”推进。三是推进协同发展。鼓励跨区域合作,例如在龙平苍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共享数据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形成合力攻坚的长效机制。坚持民生工程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通过优化政策激励机制,将公共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以上报告,供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