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双强”行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24-07-10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黄方雷

(2024年6月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去年8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农业“双强”行动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四点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开展专题研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力打造农业科创高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现将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出抓好种业振兴,全力推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一是农业科技平台实现提质扩面。全国首个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用,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完成搬迁提升;洞头区特色藻类、文成县高山果蔬等2家农业科技园区新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佩蒂宠物健康营养食品、顶诺牛肉深加工等2家企业科技平台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科技园区6家,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9家,省级农业科技载体总数居全省第一。二是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浙江首个肉鸽新品种配套系“翱丰1号”通过国审,是目前全国唯一兼有蛋用性能的中型鸽品种;列入“红色清单”的北港猪被抢救性发掘保护,并通过国家畜禽遗漏品种认定;“雁荡山1号”铁皮石斛通过省级新品种审定,为浙南首个铁石斛新品种;新增自主研发新品种27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定、登记品种13个,省级审定品种9个,授予植物新品种权5个。三是特色产业供种供苗能力大幅提升。四维生态科技(苍南)有限公司、浙江直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数字化、智能化的蔬菜育苗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番茄育苗“本土化”供苗能力提高了30%,制约我市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乐清雁荡麻鸡、洞头大黄鱼、海经区贝类等种苗基地项目建成投产,有效弥补了我市畜禽、水产种子种苗产业的短板。大力培育种业企业,浙江神良、浙江中星新入选省级种业阵型企业。

二、突出抓好农事服务,全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农田宜机化改造取得实质效果。采取田块“小并大、弯变直、坡改平”等措施,同步推进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和地力提升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田8.02万亩,新建绿色农田项目1.22万亩,打造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示范基地10个,其中苍南县桥墩镇腾中村宜机化改造被评为省级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项目区机械通达率100%,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布局“1+X”功能农事服务中心项目52个,建成25个,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特别是为“稻-稻-油”“稻-稻-菜”“稻-稻-虾”等多熟制应用推广提供高效农机服务,将冬闲田转变为“增收田”,有效保障了稳粮扩油和农田增效。2023年,全市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率超过5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9%,较2022年提升4.2%,农机服务收入达到5.4亿元,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双增长”。三是特色产业设施加速升级改造。引进先进农机装备,开展农艺农机融合试验示范,已成功试验示范花椰菜种植、茶叶生产、蛋鸡养殖、生猪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和大黄鱼养殖全程机械化和蔬菜育苗、水稻番茄轮作、设施杨梅种植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有力推进“六个一”特色产业设施装备和生产效率提升,其中洞头黄鱼岛智能海洋牧场案例入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基地。

三、突出抓好主体培育,切实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农业招大引强有新成效。创新精准招商“4+1”模式,编制农业农村招商地图,在2023年招引46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谋划2024年招引签约项目37个、计划投资51亿元;农科城数字化植物工厂及蔬菜保供基地(绿港)、文成县鲁泽数字农业示范园等一批标志性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与海关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工作专班,推动预制菜、杨梅、竹笋、大黄鱼等农产品出口超10亿元。温州作为唯一设区市在全省会议上以农业招商引资为主题作典型发言。二是农业主体培育有新突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73家、示范性合作社358家、示范性家庭农场406家,浙江铁枫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新认定为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9家;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3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已增至76家,占全省比例首次突破5%。三是农业品牌建设有新进展。按照“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业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在全市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充分挖掘本土优势资源,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建立地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名录,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品牌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30个品牌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农业品牌目录、数量全省第二,温州大黄鱼入选首批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四、突出抓好要素保障,全面加大支农惠农工作力度。一是强化“新农人”培育。通过省重点实验室、涉农企业研究院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如一鸣实验室目前已全职引进20名副高或具有博士学历的高级人才;选优派强用好科技特派员等下沉帮扶人才队伍,引进推广新品种26个,开展技术帮扶704次;创新“人才+产业”培训联农促富机制,培育“六个一”等特色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265名,“苍南番茄师傅”被评为第一批“浙农智富”品牌,乐清市获首批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二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市本级加快涉农资金统筹,率先完成“大三农”“8+1”政策体系变革重塑,印发《关于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意见》,统筹整合12个部门3.1亿元资金,重点支持示范面广、带动力强、引领性高的农业“双强”项目,构建涉农资金全域统筹、高效使用的新格局。同时,鹿城、文成、泰顺、苍南等地对符合条件的农业“双强”项目优先给予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三是深化农村集成改革。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由“项目找地”转变为“地等项目”,支持保障农业重大项目落地。深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改革,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各类服务主体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小农户发展。深化乡村营商环境改革,迭代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发布招商投资指引,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全面优化农村营商环境。

五、突出抓好项目集聚,推动建设农业“双强”先导区。一是积极做好谋划布局。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技术集成、功能集合、要素集约”的思路,率全省之先提出建设农业“双强”先导区,制定《温州市农业“双强”先导区建设导则》,谋划建设市县两级农业“双强”先导区20个,为我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我市相关经验得到省“双强”专班高度认可,并提升为省级农业“双强”先导区创建要求。二是加快建设标志性项目。坚持项目为王,建立农业“双强”先导区项目库,谋划、落地一批种业强基、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模式增效、绿色低碳等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目前已有农事服务中心、农艺农机融合试验示范基地、种业振兴基地、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等95个重点标志性项目在市县两级农业“双强”先导区内集聚,其中47个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三是注重推动土特产发展。聚焦铁皮石斛、温州早茶、大黄鱼、瓯柑等特色产业,夯实一产发展基础,推进以主导产业为基础“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建设,在丰富农业“双强”先导区建设内涵的同时,也巩固提升温州特色的乡村“土特产”。目前,鹿城藤桥、乐清大荆、洞头鹿西、平阳昆阳、苍南灵溪等农业“双强”先导区已初步形成种业、铁皮石斛、大黄鱼、稻虾、设施蔬菜等精品“土特产”生产基地,示范效果初步显现。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进一步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加强科技支撑,加力设备研发,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装备升级驱动生态高效农业强市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为我市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作出积极贡献。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