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贯彻实施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23-08-25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4月27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市《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贯彻实施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贯彻落实情况

去年8月,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情况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紧抓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和杭州亚运会温州赛区筹办的重要契机,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力推动了全市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另《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已于今年2月通过市人代会审议。聚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融合、亚运筹办”全面发力,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路子,打造了中国体育改革的“温州模式”。具体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亚运筹办有序推进。去年以来,我市亚运筹办工作主动适应延期办赛、开放办赛两大新变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不停、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组织不散、机制不乱”的要求,高质高效抓好各方面工作,硬件建设基本完工、软件布局基本到位、办赛条件基本具备,惠民开放亚运场馆,接待健身群众超65万人次。春节过后,我们按照省亚运工作领导小组和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系列工作部署,调整市亚运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杭州亚运会温州赛事分指挥部,先后召开了市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赛事分指挥部会议、相关专项工作组例会,梳理形成“一办十四组”工作职责62项,编制任务清单1.0版,涉及各业务领域35项主要任务,推动亚运筹办工作由“筹”向“办”快速转换。

(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首创百姓健身房建设经验,并写入中办、国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向全国复制推广。发布全国首个《百姓健身房建设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累计建成百姓健身房358家,参与健身人数超120万。建立基层体育委员制度,设立基层工作总站12个、分站204个,聘用基层体育委员2977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全市体育社团达2749家,其中市级84家、3A以上等级52家,居全省前列。鹿城区、瓯海区成功创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截至2022年底,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达2671万平方米,居全省第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8平方米;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4.3%,全省第1;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到31.04%,全省第2。

(三)赛事经济提质增效。制定《2023年度温州市重大体育赛事活动计划表》,总投入超2亿元,计划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116项,其中国际赛事10项、全国赛事40项、省级赛事29项、商业性及社会化体育类赛事35项。圆满举办2023元旦健身跑、全国柔道锦标赛、中超足球俱乐部邀请赛(两场5万人观赛)、全国中国式摔跤冠军赛、全国风筝精英赛等大型品牌赛,让市民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赛事。特别是成功举办了今年全省首个地市级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为历届之最,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四)地方立法快速推进。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草案送审稿)》,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温州首个地方立法——《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有效巩固了温州承担国家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取得的实际成果。《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下一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公布实施,为构建温州市更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数字化改革升级提速。聚力数字赋能,按照“1151+N”体系架构(即“一码一仓五景一屏和N个子景”),研制“百姓运动码”智慧体育服务应用,基本完成全民健身地图、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赛事活动及个人运动中心等多个场景应用服务开发,实现与省体育局“浙里健身”数字平台数据互通,并在“浙政钉”、“浙里办”成功上线,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时段数字化智能服务。

(六)竞技体育成绩斐然。2022年我市斩获4个世界冠军,郑思维获羽毛球世锦赛混双冠军;卢恺曼获国际射联射击(步手枪)世锦赛女子10米气手枪、女子气手枪团体赛两个冠军,王芝琳获女子气步枪团体赛冠军。参赛第十七届省运会,金牌、奖牌、总分列全省第3,金牌数创二十年最高。做好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温州市代表团组队参赛工作,参赛运动员规模约400人,努力在赛场上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二、下步工作思路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条例》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市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体育事业发展地区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特别是山区5县的体育设施依旧是“短板”,县级“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覆盖率仅6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二是高水平体育赛事还不多,体育产业规模还不大;三是人均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下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全面深入贯彻《条例》要求,以打造“运动之城”“赛事之城”为目标,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布局,提升城市体育赛事能级,全力推动赛事经济发展,努力交出温州体育“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的新时代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新篇章。

(一)抓“亚运盛会”,促进城市提质升级。坚持“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理念,按照“清单化、项目化、时间化”的要求,紧扣测试赛时间节点,扎扎实实推进亚运各项筹办工作,确保完成杭州亚运会温州赛区办赛任务。特别是要围绕龙舟、足球打造特色,推进温州龙舟学院挂牌、足球学院提升,努力在亚运会上展示温州风采,将亚运会温州赛区办成温州“重要窗口”建设中具有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抓“赛事经济”,激发体育产业动能。全年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100项以上,重点打造“温马”“温网”“温足”“温高”“温帆”“温舟”等“温字号”体育赛事品牌,精心筹办自行车、飞盘、踢踏舞、摔跤、柔道、跆拳道等系列赛事,推动赛事经济发展,做大体育消费。加快推进奥体三期体育综合体、桃花岛冰雪运动基地二期等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改造提升龙湾国际网球中心。充分发挥温州体育中心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体育用品市场集聚区。借助节假日在体育中心南广场举办户外运动用品展等展会,拉动经济内循环,打造温州展会经济新地标。拓展体彩多业态销售渠道,提高体彩销量和市场份额,力争完成省定25.2亿元年度目标。

(三)抓“改革深化”,巩固体育改革成果。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和体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形成更多硬核成果。完善“百姓健身房”党建功能、文化功能、数字化功能,“百姓运动码”智慧体育服务应用、省体育局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中榜项目(“体育社团”服务应用)投入试运行。编制完成《温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

(四)抓“需求供给”,健全全民健身体系。推进“基层体育委员制度”建设,加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力度。聚焦适应“一老一小”需求,加快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确保全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办好第八届全民运动大会和体育社团活动月、社区运动会、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等群体品牌活动,“线上+线下”多方位助力健身平台发展。强化体育文化建设,筹备国际象棋博物馆、民俗体育博物馆。提升运动医学中心功能,构建运动康复体系,推广就医诊疗、运动指导“双处方”。

(五)抓“体教融合”,夯实竞技体育基础。出台我市体教融合相关政策意见,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做大做强温州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赛事平台,推进龙舟、足球、冰雪、武术、棋类等体教融合重点项目、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全面动员参赛2023年全国第一届学青会,组织参赛省市两级各类青少年儿童赛事。加强体育数字化管理,试点引入积分赛赛制,扩大青少年体育活动赛事参与面。

(六)抓“源头治理”,提升足球发展水平。立足我市足球运动发展实际,综合分析广东、上海、成都、梅州等先进省市足球发展情况,把握承办亚运会足球赛有利契机,以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为奋斗目标,成立温州市足球事业改革发展工作办公室,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筹建温州职业足球俱乐部,逐步提升我市足球发展水平,打造社会力量办足球示范城市和亚运引领青少年足球发展样板。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