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8日-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洞头考察,殷切提出“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这句饱含历史期盼的话语,描绘了“八八战略”下的海岛蓝图,明确了洞头发展的长远定位。2023年4月27日,温州首部法规性决定《关于促进和保障洞头海上花园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时隔20年,洞头海上花园建设有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护航。20年来,洞头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建设“海上花园”,一部专门为海上花园建设“量身定制”的法规又是如何出炉的?它的背后满载洞头人民对海上花园建设的美好愿景和现实需要。
一、从孤岛变半岛,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大早,热闹喜庆的气氛从温州市区一直延伸到了洞头全岛,绵延68公里。驾车行来,一路上红幅频现,到处是成群的百姓,开心的笑脸。跨海长堤的两头,沿线乡村的老老少少几乎全部出动前来观看通车一刻,被大人抱在怀里的孩子也手举着小彩旗,嘴里叫着:‘小轿车、大客车……’”这是2006年4月30日,浙江日报头版刊登的一则新闻——《温州半岛工程建成通车 习近平吕祖善发来贺信》,报道描述了当年温州半岛工程建成通车典礼现场,洞头老百姓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标志着温州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
洞头距温州33海里,由302个岛礁组成,在半岛工程建成以前,一直像散落的珍珠,镶嵌在瓯江口外的东海万顷碧波上。汪洋大海,隔断了洞头人与温州的陆上交通,百姓出行只有水路一条。1996年12月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在经过了大量的考察后被批准动工兴建。为了筹集建桥资金,当时洞头大胆创新融资模式,广拓筹资渠道。1998年3月23日,县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们得知建桥资金遇到困难,纷纷提出提案,建议发动群众集资。根据代表们的意愿,大会作出《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资投劳建设五岛相连工程的决议》,动员全县力量出钱出力。“勒紧裤腰带,造福下一代”成了洞头当时最流行的口号。
2003年5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刚开工的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工地视察调研。次日离开之际,他勉励温州和洞头的同志,“要加快温州半岛工程建设,工程事关温州和洞头发展大局”。正是那一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全力提速。通车后彻底改变了海岛的交通格局、发展格局。多年来,洞头在浙江省委、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上下锚定蓝图、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温州向东面海发展、乐瓯洞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洞头区域规划纳入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在温州大都市区中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定位更加清晰,加速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让海上花园建设成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洞头的生动实践。
如何确保海上花园建设沿着“八八战略”的海岛蓝图绘到底?管理体制和规划引领起到关键作用。《决定》强调,要加强对洞头海上花园建设的领导,市、区有关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合力推进。明确洞头区政府建设洞头海上花园主体责任,建立建设指标体系和成效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全面评估。着眼规划引导,要求按照多规合一、全域统筹、一体推进的要求,完善洞头海上花园建设规划体系,支持洞头区政府编制海域海岛发展战略、国际生态旅游岛等专项规划。洞头区政府要科学谋划设计,加强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和引导。
二、从渔村到花园,保护与开发并重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很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二十年来,洞头区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海岛实践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人海共生、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20余张国家级名片,获批全国首个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生态整治工作成为全国样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填海造地、取沙建房的影响下,洞头许多沙滩破坏严重,渔村古韵逐渐消失。近年来,洞头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主抓手,在海上开展“退养还海”,全面清退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传统网箱;在近岸打造“十里湿地”,种植千亩红树林、百亩柽柳林,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在港湾实施“渔港疏浚”,既改善了渔港水质和通航能力,又激发了渔港经济活力;在堤坝实施“破堤通海”,建设“生态海堤”,为瓯江流域的鲈鱼、凤尾鱼“让路”;在岸边复原沙滩岸线22.76公里、15万平方米,修复10个被过度挖掘、侵蚀退化的砂砾滩,成为富民增收的“金沙滩”。洞头蓝色海湾整治两次入选全国试点,两度登上《焦点访谈》,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十大典型案例。
蓝色海湾广袤壮丽,绿色村庄自然清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海岛人口从渔村向城区集聚,洞头许多石头房也随之闲置了下来。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洞头区实施古渔村保护行动,按照“既保留石厝历史原味,又彰显海岛魅力”的原则,花岗村、白迭村、金岙村等一批古渔村在严格保留古村落及石头房风貌基础上进行内部改造提升,形成了独具海岛韵味的精品民宿、风格酒吧,广受游客青睐。洞头还先后实施花园村庄、美丽宜居示范村、无废村、零污染村、低零碳村等建设,将田园牧歌、花园庭院、石屋小筑等与绿色理念、艺术文化相融合,一个个小渔村“摇身一变”,变成一条条海上田园风光带。
现在的洞头,不论是海滩还是树林,每一寸土地都展现出勃勃生机。不论海岛如何发展,十多年来,洞头人对生态重视和保护的决心从未改变,探索走出了“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而固化这些宝贵的创新经验则成了《决定》的重要任务,为此在立法草案起草过程中,起草团队围绕着海岛环境保护不断完善相关要求。围绕海洋、海湾、海岛保护,《决定》强调健全机制守护天际线、海岸线、山脊线,审慎利用矿产资源、履行矿山生态修复责任,加强生物栖息地与滨海湿地保护,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与重大事项会商协商,推进海湾整治与海岸带、海湾建设。
三、从资源到产业,充分发挥海洋优势
过去,洞头经济主导产业十分单一且薄弱,“要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港则港、宜贸则贸、宜游则游”“走出一条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当年的指示,开启了洞头向海图强的新征程。“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洞头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4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137亿元,总量扩大近10倍。
近年来,黄鱼岛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深耕电气自动化领域,并创新应用于大黄鱼养殖上,推动当地传统渔业转型,捕捞逐步实现了从“近岸”到“远洋”的转变……这是洞头放大“渔”的优势、加快传统渔业转型一个典型。目前,洞头已形成了智能渔城、生态牧场、蟹公寓等养殖新模式,创成了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集齐了中国紫菜之乡、中国羊栖菜之乡、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等三张国家级金名片。
此外,洞头还放大“港”的优势,建成5万吨级泊位3个,浙南闽北首个国际邮轮港开港运行,进口肉类、水果指定入境口岸资质成功获批,已开通国际外贸航线13条,辐射印尼、越泰等“一带一路”国家,集装箱吞吐量占温州港五成以上,成为温州千年商港、对外经贸的前沿阵地。
放大“景”的优势,旅游从“景区游”向“全域游”转变,“东海第一临海悬崖栈道”通山达海、串珠成链,“中屿等到你”“韭菜岙最洞头”等网红打卡点“破圈”成为旅游目的地,创成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海上运动、婚纱摄影、红色研学、禅修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铁三、全国海钓、公路自行车等品牌赛事在洞头大获成功。
放大“能”的优势,以招大引强为重点,潜心发展新能源产业,成功签约投资102亿元的运达风电产业园、26亿元的金风风电制造服务基地、投资8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助力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决定》正式施行,将进一步引领海洋经济发展,进一步凸显洞头海洋优势。《决定》分别围绕发挥洞头渔、港、景、能优势,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路径、举措和目标,支持发展远洋渔业、装备制造、国际贸易、海岛旅游、海上运动、风电等洞头特色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构建海洋经济发展体系,打造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四、从奔富到共富,写好民生幸福答卷
洞头人不会忘记曾经从井里打水的苦日子,也不会忘记曾经有过的干旱无水的“渴”求。尤其是2003年5月,持续200多天干旱,县域淡水资源储备急速下降,一度需要用船至县外调水。面对海岛群众的期盼,为彻底解决水资源对海岛社会经济的发展‘瓶颈’制约,洞头实施了大陆引水工程。2009年6月,洞头陆域引水(一期)工程主体部分完工并正式通水,珊溪水库清澈甘甜的清水引入海岛,彻底解决了洞头人民吃用水难的问题。从靠天蓄水、挖井找水到大陆引水、管网供水,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改写了洞头长期缺水的历史。
水通了,电也要通。20年来,洞头电网规模与日俱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电灯在洞头最后的无电岛——大瞿岛、南策岛点亮,实现浙江全省“户户通电”,为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圆满画上句号。2015年,洞头首座110千伏百岛变电站建设完成,新增全国特长的14.5公里跨海大堤电缆,标志着浙江省实现110千伏输电网对全省县级行政区的全覆盖。220千伏大门输变电工程经过大门大桥,国内首次实现“水、电、路一桥三通”,为浙能温州液化天然气项目等重大项目提供用电支撑,也驱动洞头驶上发展快车道。
2015年7月23日,洞头撤县设区获国务院批复。9月2日,洞头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同城发展的新纪元,逐步实现与温州大都市的融合发展。这些年,孩子教育条件越来越好了,投用了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实验小学等一批高品质学校,学校成为城市最漂亮的建筑群,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群众看病越来越方便了,建成投用了大门、霓屿、鹿西等一批基层医疗机构,区人民医院与温医大附属二医建立“山海”医疗合作,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老人养老越来越舒心了,温州市福利养老院建成投用,街镇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老人助餐服务覆盖了75%以上的村社;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了,一家家共富工坊、乡村民宿等架起了家门口的“致富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315元、39091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4:1,均衡度居全市前列。
但从客观上看,洞头建区时间短,城市成熟度有待提升,交通仍处于末梢,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与温州城区始终有一定差距。为此,本次《决定》在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十分重视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声音。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区人大自建的“海上花园·e言洞见”数字化应用,在线上对全区300多名各级人大开展意见征求,认真了解立法需求,修改完善相关条款。不少调研中涌现的“金点子”也能在《决定》中找到影子,特别是对支持洞头高水平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均衡发展、缩小城区差距、海霞红色基地建设等群众关心的议题作出了呼应,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