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瑞安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在市教育局工作评议、《学前教育条例》执法检查、中小学生减负专项监督、重点建议督办等工作中,始终把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作为重点,精准发力、持续监督,推动该市创新打造“阳光培训”场景应用,对1280余家培训机构进行全覆盖管理、全生命周期管控。
一是构建数据支撑体系,实现全领域数据归集。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间又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问题,常委会建议构建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打通部门之间数据壁垒。政府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集成教育、公安、市监、卫健等部门基础数据,对接导入健康证、教师资格证、信用情况等144项数据,打造“阳光培训”场景应用,通过平台运行全轨迹收集治理端产生的违规办学、安全隐患、行政处罚等数据及服务端产生的举报投诉、信息备案、资金预警等数据,通过数据回流、综合分析实现培训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是构建执法闭环体系,推动全方位制度变革。常委会始终将校外培训机构执法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针对执法机制不完善、整治不到位等问题,常委会主要领导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理顺执法机制、明确执法职责等事项开展专题讨论,督促政府加快对策研究,破难题、开新局。推动政府按照“一件事”理念对执法程序进行重构再造、制度重塑,形成“实时监控-风险预警-分类处置-办结反馈-评价监督”的全链条闭环监管执法体系,破解了6个部门多头审批、18个部门多头管理的“九龙治水”困局,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运转顺畅的一体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格局。
三是构建业务协同体系,形成全过程行业监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证照不齐、超范围招生、师资不具备等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常委会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行业监管。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深入分析监管切入点和着力点,细分拆解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典型问题,明确12个职能部门和23个属地乡镇街及相关基层站所协同关系,通过“阳光培训”应用场景全面重塑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模式。如合同课程教师信息备案模块,对教育培训机构5000多名教师进行信息备案;投诉举报模块,截至目前共接收到涉及校外培训机构相关投诉50多件,累计关停违规培训机构35家;资金监管模块,对182家学科类机构共计4亿元资金实行集中监管,并引入社会机构提供预付学费险,有效规避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