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鹿城区圆满完成区十届人大代表和新一届镇人大代表同步换届选举工作,共选出区人大代表324人、镇人大代表148人。当选的区人大代表结构和素质更加优化,其中:工人、农民156名,占48.1%;专业技术人员83名,占25.6%;妇女125名,占38.6%;学历层次更高,特别是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较上一届增加61.8%。此次选举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做到选人眼光精准,组织把关的人选得到选民高度认可,均顺利当选;组织动员有力,全区选民登记数60.8万、登记率达99.3%,参选人数57.8万、参选率达95.02%;保障措施到位,整个选举工作期间信访事件零发生,疫情防控零疏漏,投票秩序零波动。
一、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代表人选“广泛性”与“专业性”齐抓。鹿城现有人才资源数总量超25万人,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超3300人。区选举委员会立足鹿城人口新特征和发展新阶段,在人选上既突出整体的广泛代表性,又注重个体的履职专业性,切实把好“入口关”。一是人选排摸上优中选优。发动各方力量,按照2倍于代表名额分配比例的规模建立优秀人才库。横向上,充分发挥区直部门优势,梳理劳动模范、两优一先、防疫先进等十余张清单,组织19家职能部门推荐优秀人选100余名;纵向上,积极与市属国企、高校、医院等20余家单位对接,排摸推荐优秀人选39名。二是连任推荐慎之又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各街镇人大分别依据区九届人大代表履职档案、向选民述职评议情况、提出议案建议质量等履职表现,坚持举人唯贤、以德为先的选人原则,民主集中、规范透明的工作程序,认真研究提出连任建议人选71名。三是在资格联审上做到严之又严。健全完善代表资格联审工作制度,组织部门协调有力、行动高效,在初审、联审等环节层层压实责任,切实避免代表“带病当选”。注重从严控制企业负责人数量,强化认定甄别,防止变换身份挤占名额入选等现象。
二、发挥平台体系优势,宣传氛围“严肃性”与“活泼性”并重。自9月份开始,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范围内创新开展人大换届选举“百日宣传”活动,借助“主站+分支”履职平台系统,以及“线上+线下”宣传展示格局,将宪法法律规定、人大制度实践、换届选举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选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一是建好展示窗口,增强群众对人民民主的认同感。高质量建成区级代表联络站,布局宪法广场、普法苗苗园等主题区块,推进联络站全天开放,成为瓯江畔的人气热点。高标准推进街镇联络站示范样板建设,优化基础格局,规范固定模块,凸显特色区块,抓住各街镇的选民视点;创新打造“五马议事坊”、全国人大代表(柯建华)联系点,成为地方立法、基层治理和文化传播的触点。二是办好主题活动,增强群众对法律制度的熟悉感。以区级联络站为主阵地,在各街镇联络站全面铺开,通过主题宣讲、专题会议、参观学习、代表沙龙、广场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活动的覆盖面和吸引力。以全市宪法主题宣传月启动仪式、政府及两院新任命人员集体宣誓仪式等重大活动为节点,百日宣传高潮迭起,热度持续不减。三是讲好人大故事,增强群众对参与选举的期待感。创新开通人大代表直播间,在鹿城人大网开设“百日宣传”专栏,依托鹿城融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代表履职故事,围绕垃圾分类、老旧小区改造等热点话题组织多期代表履职直播活动,制作10期人大换届选举宣传微视频,累计播放超90万次,使选民群众更加感受到中国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三、发挥整体智治优势,实施过程“平稳性”与“规范性”兼优。一是数据交互全面从活。承接“浙里人大县乡换届选举”应用场景运行试点任务,提前熟悉选举工作数字系统,并就系统运行提出完善建议。推进选民登记、资格联审、信息登记等工作流程再造,实现信息采集更加精准,工作联动更加高效,基础数据更加扎实。二是基层响应全面从速。各选举工作机构及时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力量,借助视联网系统,分层次、分阶段组织了5次专题培训,提升队伍依法办事能力。发动联村驻格干部迅速走村入社,做到上级部署传达到位,两委责任明确到位,基层党员动员到位,流动票箱运转到位,构建牢固的基层行动网络。三是疫情防控全面从细。专门增设防疫工作组,及时制定疫情防控和应急工作预案,将疫情防控落实到换届选举全过程。认真贯彻市委部署,率先发布“公开信”“倡议书”,号召广大代表坚定立场、自觉担当,带头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在特殊时期继续凝民心聚共识。各选区坚决落实工作要求,合理设置引导线路,制定流量管控方案。对个别选情复杂区,要求提前开展“实战演练”,强化流程把控,防患于未然。四是纪律监督全面从严。纪检监察部门在行政单位、村居社区等区域的布置换届纪律警示板,并通过手机短信、自媒体平台、电子滚动屏等定期推送纪律提示,加强常态化检查监督,严防换届选举中的不正之风,确保换届选举“九严禁、九一律”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