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主任 王爱光
(2019年8月27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监督计划,5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就制定监督实施方案,王祖焕副主任带队,采取每月一监督的方式,连续几个月对杭温高铁、乐清湾铁路支线、S2线、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甬台温复线、金温铁路东延等几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阶段性工作的汇报。8月份,葛益平主任亲自带队调研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工作情况,充分肯定前阶段全市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并提出针对性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市政府紧紧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目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结构调整,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我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开局良好,推进有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领导重视,攻坚态势不断强化。今年1月,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决定》,陈伟俊书记亲自召开专题会议对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进行动员部署,7月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再次对推进综合交通建设提出要求。姚高员市长、陈建明副市长先后召开攻坚动员大会,攻坚力度不断深化。各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勇于担当,扎实苦干,克难攻坚,掀起了“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行动热潮。各县(市、区)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全市上下一盘棋格局全面形成。
(二)超前谋划,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市政府立足长远,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狠抓项目谋划,研究编制温州立体交通网规划、综合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东部交通枢纽前期研究,并积极向上对接,争取甬台温高铁、温义高速等项目列入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同时,紧抓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永农”政策放开契机,创新实施交通项目前期“以审代批”、设计打包招标等工作机制,56个重大交通项目前期扎实推进。
(三)加大投入,综合交通建设成效初显。近年来,锚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一目标,市政府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力度,1-7月,全市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47.05亿元,同比增长11.7%,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内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省域、市域、城区三个“一小时交通圈”,温州综合交通面貌不断改善。特别是S1线通车运营、T2航站楼建成,杭温高铁、市域铁路S2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龙丽温高速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等等,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四)聚焦民生,公共交通水平不断提升。市政府持续聚焦民生需求,不断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理念,努力构建“S+M+B”(市域铁路+地铁+快速公交)大容量公交体系,积极打造“公交都市”。目前,快速公交BRT系统成网建设快速推进,已开通运营5条路线。同时,常规公交不断优化提升,特别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堵点整治获全省推广。
二、主要问题
虽然这些年交通建设投入多、规模大、发展快,但由于我市交通历史欠账多,交通短板制约仍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力攻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当前,我市部分在建项目进展还是偏慢,28个在建重点项目中,有2个项目投资进度未达年度计划50%,计划开工的25个项目,目前仅开工8个,需完工的11个项目,仅完工1个;几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还滞后于计划节点,今年重点推进的56个项目前期,有16个项目进度滞后于计划节点,特别是社会比较关注的M线报批,已经落后于目标节点。主要在于合力攻坚氛围还不够、审批进度比较慢、部门协调效率不高、工程建设速度比较慢等等,且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把责任看得过重,工作怕失误,怕担风险,没能拿出切实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二)要素保障有待跟进。一方面是项目用地审批难,存在项目耕占指标落实难、永农保护政策限制严重、土地报批周期长等问题,土地批复严重滞后于项目建设计划要求的开工时间节点目标。我市在建普通国省道项目尚需落实耕占指标4900亩,就以高速项目为例,仅预备项目瑞苍高速公路就有3145亩耕占指标无法落实。104国道瑞安仙降至平阳萧江段改建工程土地报批材料于2018年12月报自然资源部,目前仍未批复。另一方面是资金保障不足,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日益紧张,虽然通过采取PPP融资、争取部省补助等渠道,落实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缓解了当前资金短缺现状,但随着国家加大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控,非经营性项目不得贷款、对PPP模式采取审慎态度等,融资渠道收紧,融资难度持续加大,且尚有大量资本金尚未到位。例如S2线项目银行贷款授信因还款来源和融资增信等问题至今尚未获批,影响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进度较慢。温州交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跨部门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当前我市几个重点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进度较慢。如104国道温州西过境永嘉张堡至瓯海桐岭段改建工程(鹿城段)与老金温铁路交叉处(仰义十里)涉铁手续办理问题,虽与金温公司多次对接,但进展缓慢;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项目由于涉及海域审批等问题尚未完成,将影响后续全线通车;温州港状元岙港区二期工程、温州港瓯江港区灵昆作业区灵霓北堤段港口陆域形成工程因海域使用权等问题暂停施工。
(四)交通配套要素还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综合开发的紧密度不够,轨道交通的沿线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S1线沿线存在公交站点、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大项目周边土地开发质量不高,产城融合不够,不足以促进区块功能提升,难以发挥综合交通集聚效应;轨道交通沿线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临近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对轨道交通造成威胁。例如S1线因周边施工多次出现位移超限情况,运营安全受到严重挑战。
三、意见建议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温州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补齐温州综合交通短板的现实需要。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意义,全力推进我市交通建设提速增效。结合本次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攻坚氛围。交通项目建设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形成攻坚合力。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强化对综合交通规划、重大项目前期、交通配套设施、交通项目产业等方面的综合谋划。强化组织协调,加强衔接沟通,解决部门之间和部门与属地政府之间的问题。同时要认真落实好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市、区)要进一步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组织攻坚动员活动,营造全力支持、共同参与交通建设的浓厚氛围,持续掀起“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热潮。
(二)加大力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工作进度。坚持规划引领,做好温州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专题研究,高质量编制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要牢牢把握国家、省重大规划编制这个窗口期,抓好温义高速、乐永青高速、泰苍高速等重大项目谋划,争取更多项目能进入国家、省的规划;要加快重大项目前期,紧盯甬台温高铁、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机场T3航站楼等重大项目,落实专班专人,紧密加强对接,增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专业指导,推进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年初市委《决定》提出的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特别是M线今年要完成建设规划批复,S1线要确保今年十一全线通车,杭温高铁、S2线、龙丽温高速等重点项目,要对照时间节点,细化攻坚方案,集中力量,加大力度,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要加快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进度,确保乐清湾铁路支线、温州港暂停施工项目等工程尽早建成投入使用。
(三)统筹发展,完善多元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深入推进大路网、大航空、大港口、大水运、大物流建设,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要继续坚持公共交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照公交优先、绿色低碳、智慧服务的要求,全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积极争创国家公交都市,增强人民群众的交通获得感;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路网结构,狠抓交通堵点治理,全面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停车场等配套交通设施建设,特别针对老百姓比较关注的S1线周边配套设施,要加快建设进度,力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交通需求相匹配;要全力推动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北斗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园区、邮轮港全产业链项目等交通产业平台(项目)实施,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增长点、培育新动能。
(四)创新方法,努力破解要素保障难题。要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的机遇,做好线位方案对接,在新一轮规划中把涉及的“永农”用地事先调整出来。要把土地报批前置各项工作推进到最大程度,做优报件质量,尽可能缩短前期审批时间;要进一步加大交通投资力度,用好政府专项债券,深化交通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交通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并鼓励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重大项目;要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征迁建设秩序,加强轨道周边保护执法力度,从严打击破坏交通建设的行为;要加强督查考核力度,完善“大干交通”专项考核机制,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创造良好环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