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29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我市“大建大美”专项行动推进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大建大美”工作总体推进情况
2017年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大建大美”专项行动作为首要的中心工作,谋定而后动,高水平做好“大建大美”文章,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抓落实、强化领导建机制,以拆后土地高水平开发利用为重点,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注重亮点示范项目支撑,加快推进“大建大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清零”如期完成,“安置”提速提质。据统计,截止2018年1月,市区列入2015至2017年度攻坚村范围的地块,共计有2645处建筑未“清零”。其中,2015、2016年攻坚村范围334处,2017年攻坚村范围2311处。截止2018年6月底,市区(三区)已完成2015年至2016年攻坚村范围334处“清零”攻坚任务。截止2018年9月底,市区(三区)已按要求完成2311处“清零”攻坚任务。同时,加快安置房建设。根据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市区棚改计划开工64761套,其中工程建设项目24786套、货币安置项目39975套。截至9月底,市区已开工108个项目65567套,完成率101.2%,其中,实物安置39个项目25566套、货币安置69个项目40001套。此外,我市坚持把安置房建设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优化安置政策,创新安置房建设模式,积极推行PPP、EPC、带安置出让、知名房开公司代建等建设模式。按照“新建安置房项目建设品质与普通商品房同品质”的要求,打造安置新型社区。安置房建设标准、要求和品质均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二)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质。按照中心城区“双轴双心四片”的空间结构布局,重点谋划22个重点区块的极核带动作用。其中市级层面重点打造瓯江沿线、塘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中央绿轴、三垟湿地等“两线三片”5个重点区域,区级重点区块17个,鹿城区重点谋划双屿、丰门鞋都、南郊、黄龙、横渎5个区块;龙湾区重点谋划浙南科技城、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状蒲片、龙湾中心区和空港新区5个区块;瓯海区重点谋划高铁新城、高教新区、景山新桥、瓯海中心区、梧白和温州火车西站6个区块;浙南产业集聚区重点谋划金海湖核心区区块。同时,对温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审视,查找城市规划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对相关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已完成《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温州市核心片区南塘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7个单元控规、温州滨江商务区城市设计等10个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基本实现城区规划全覆盖、地块设计全覆盖。此外,编制“大建大美”建设品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导则,《温瑞塘河两岸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试行)》等3个技术标准已经编制发布实施。加强对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土地出让条件和建筑方案的审查论证,在整体建筑风格、立面材质、颜色、外立面造价、装修造价、景观造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已完成土地出让条件审查16项、建筑方案审查53项,为确保项目开发建设品质发挥积极作用。
(三)补齐功能短板,注重文脉保护。按照“补短板、强功能、优环境”要求,统筹抓好文教卫体、公园绿地和道路停车等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精心谋划“大建大美”项目,“两线三片”分别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共谋划建设项目395个,总投资额约3000亿元。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调查、整理和保护,保护城市的特色风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尊重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城市转型与文化传承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切实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马街、禅街改造工程把“大拆大整”中搜集的老旧建筑材料用于历史街区改造,还打造了温州科举文化展示馆、信河街地下文化长廊、大众电影院通道文化长廊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展陈节点,成为展示温州传统历史文化的形象“窗口”。
(四)加快项目建设,深化审批改革。2018年全市共安排“大建大美”建设项目552个。截至9月底,131个计划开工项目已实际开工137个。93个计划建成项目已实际建成107个;1-9月份累计完成投资约434.169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约227.654亿元、社会性投资约206.515亿元),投资完成率84.24%。552个“大建大美”建设项目中,“两线三片”建设项目共309个。截至9月底,58个计划开工项目已实际开工58个;63个计划建成项目已实际建成64个;1-9月份累计完成投资约290.543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约130.572亿元、社会性投资约159.971亿元),投资完成率92.07%。其中,瓯江南岸景观改造提升一期和亮化夜游工程建成试用、温瑞塘河沿河滨水公园和亮化夜游工程完成建设、三垟湿地公园初步开园、中央绿轴南段全面贯通、北延整体提升、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新貌等国庆节前“两线三片” 建设目标任务,均已如期实现。同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制订出台《温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大建大美”项目实行“模拟审批”、“容缺预审”,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增效。积极推进招投标制度改革,在项目建设审批中推行“综合最优价”和“评定分离”制度,加强评标专家管理,赋予业主定标权,以“提高效率、保证廉洁”为原则,规范和创新招投标具体操作方法,为“大建大美”项目的高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五)强化攻坚合力,倡导共建共享。实行“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领衔、人大政协领导任指挥、各区政府和城建国资公司具体实施、部门全力参与的联动推进机制。采取“清单上墙、挂图作战”,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的动态考核机制。拍摄“大建大美”专题片,先后6次组织“媒体观摩团”、“市民体验团”、“海外侨胞团”、“委员视察团”等走现场看进展谈感受等系列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建大美”。按照“群众主体、城建搭台、文体唱戏”的原则,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大建大美·同心同享”系列市民体验活动,策划55项活动供市民参与体验,把城市建设的成果和老百姓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吸纳征求老百姓的建议意见,形成城市建设共商共议、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国庆七天“两线三片”等场所累计约219.42万人参与体验活动,日均参观体验人数达31.35万人,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总的来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大建大美”专项行动取得了“初见成效”的预期目标。但是,在持续推进“大建大美”行动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项目审批有待进一步提速。虽然通过改革简化和优化审批程序,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工作。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部分项目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相应的手续不能在短期内完成,还需各相关单位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以“最多跑一次”审批简化提速为契机,采取并列审批和容缺审批机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建设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设标准导则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足,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有存在,文化特色不足,温州元素不多,“大建大美”的品质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了建筑风貌品质的提升。前段时间一批重点项目赶在国庆节前集中展示,一些工程尚未全部完工,还比较粗糙,尤其是公共配套设施未完全同步建成,还需要抓紧完成工程收尾。此外,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短缺,给城市品质提升的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带来了考验。
三是项目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一些项目因政策处理不到位,前期准备不充分,受制于用地指标、土地证注销、设计审批、招投标、“四证”办理等原因导致项目建设进度不快,个别项目甚至开工即停工,建建停停,变成“蜗牛工程”。部分项目的设计方案或施工方案因各方面原因反复调整,严重影响项目建设。
四是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两线三片”重点项目集中开放后,人流量已大幅提升,给项目后续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日常洁化、 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需要各相关责任单位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加大日常管理力度。
五是项目资金有待进一步筹措。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文件,要求坚决遏制变相融资、隐性债务等举债行为。我省将“超过三年财政中期规划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购买服务”,包括已签订协议但尚未取得融资的贷款新行为列入5年化债计划。宏观政策不断收紧,土地市场处于盘整期的原因,导致银根环境整体收紧,我市“大建大美”项目建设融资和项目推进受到影响。
二、下步工作计划
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温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就 “大建大美”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要求保持定力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推动“大建大美”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加快打造集自然美、经济美、城乡美、生活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五美”新温州。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产业强、形态美、功能全、百姓富”目标,快马加鞭、大干快上,全面掀起“大建大美”新热潮,加快实现温州城市精彩蝶变。
(一)重谋划,明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提前做好2019年“大建大美”项目谋划工作,按照“补短板、强功能、优环境”的要求,重点围绕补齐交通短板、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市政配套设施短板、居住品质短板等内容,加快梳理群众关心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停车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规划布点情况,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打好设施基础。以2019年10月1日和2020年1月1日为重要时间节点,提前谋深谋细一批“大建大美”重点建成精品项目,开放后邀请市民参与体验,增强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重品质,树标杆。进一步强化规划设计、建设导则的权威性严肃性,加强统筹,严格落实。进一步发挥技术专家团作用,加强对“大建大美”项目品质要求的把关。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定位,精准设计功能构件,通过空间规划、城市设计、项目开发的无缝衔接,打造城市气质,强化窗口效应。对工程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制定审查标准,从空间布局、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空间利用、景观设计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公共界面建设品质。对于重点区域的重点项目在土地出让和建筑方案设计上谋深、谋细,落实“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要求,力争建成一批能充分展示温州形象体现温州文化的精品之作、传世之作。
(三)重建设,促进度。坚决打赢建设提速攻坚战,确保12月底前累计开工项目230个,累计建成项目169个,力争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做到“清单上墙、挂图作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超前研判,抓好问题化解,形成有序高效的推进态势。健全完善项目推进综合协调机制,争取各方支持,突破重点难点,共同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加大跟踪督办力度,针对年内开工、建成项目,按月倒排计划,分类进行预警督办,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程形象进度和投资任务。同时,按照《温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积极推广“ 一家牵头、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 “大建大美”项目开工审批和竣工验收“双提速”。
(四)重管理,调业态。加强城市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四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引入智慧城市理念,搭建数字管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和数据管理,做好信息化管理。及时强化建成项目管理,引导市民文明游览,切实维护项目良好形象。同时,对改造完成的项目,结合项目实际,及时、全面更新业态,特别是要注重引入经营文化产品和休闲餐饮养身等温州特色和国内外大品牌的精品业态,并尽快制定出台业态管理方案,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五)重保障,聚合力。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向国家、省级争取专项补助资金,加强与国企、央企及财团合作,综合运用基金、发债及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等工具开展多渠道融资,保障“大建大美”高效推进、滚动实施、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督考保障。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督促检查,加强过程管理,对照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督促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强化项目实施跟踪问效,全力确保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三是强化宣传保障。主动对接沟通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宣传片、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大建大美”工作成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市民监督团进现场、建设单位立功竞赛评比等活动,着力构建人人参与“大建大美”的浓郁氛围。四是强化共建共享。坚持举办节庆活动,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彰显城市个性优势与魅力,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不仅吸引本地市民参与体验,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应吸引外地游客到温州游玩,变温州节假日游客净流出地为净流入地,促进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