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瓯越 情牵桑梓——记温州市十二届人大代表、温州滨海大酒店董事长冯定献
发布时期: | 2014-03-19 | 信息来源: | 温州市软新科技有限公司 | 作者: |
一板一眼、讲究秩序、按章办事,这是德国人给人们的印象;精明能干、灵活圆通、敢闯敢试,这是温州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两者似乎截然相反,但在温州土生土长、后旅居德国的华侨冯定献却集两者于一身,他是怎么做到融合中德文化差异,游走在德国和温州之间?
采访时,冯定献用略带温州口音的普通话,缓缓地讲述着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他侃侃而谈,给人的感觉是德国人的调子。
其实从来不曾离开
因为格林童话里的《城市乐手》,孩子们知道了不莱梅这座德国北方港口城市,这是一座有着“童话之城”美称的城市。1992年,也许是因为不安分,也许是因为不满足,已届而立之年的冯定献毅然将国内的事业交给家人,只身不远万里,远赴德国不莱梅,带着满满的自信,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
德国的事业,一如所有初来乍到的创业者,困难重重、历尽艰辛。但困难和艰辛于冯定献来说,都在意料之中,不可怕,也不值一提。凭借“精明+能干+勤劳”——这是所有温州人的“法宝”——冯定献在德国创办的冯氏贸易进出口公司,将温州的打火机、服装、皮具等商品出口卖给欧洲人。他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蒸蒸日上。
由于做进出口贸易生意,冯定献常常往来于中欧之间,参加一些产销会、博览会。1995年,在香港的一个展销会上,引起了冯定献兴趣的不是轻工产品,却是温州市政府在展销会上推出的房地产招商项目。那是建设中的温州火车站附近的几处地块。冯定献仔细研读了这几个招商项目,他认为这不但是故乡发出的回乡召唤,也是自己事业的另一个起点。于是他与温州市政府签订了两个地块开发合作意向书。从此,他的人生战略再一次发生了转移,这次是从德国的不莱梅,转回到了家乡温州。
冯定献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是“金瓯商住楼”,由于首次涉猎地产界,他找了国内一家有建筑技术力量基础的房地产公司一起合作开发。通过这个项目,他学到了很多,对房地产业这一行的兴趣和信心都大增。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步子迈得更大了。先是与人合资,在下吕浦站前生活区开发了各约2万平方米的“献华商寓”、“献华商厦”商住楼项目;1996年,与人合资成立中外合资温州盛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吴桥路开发了“利府花苑”项目;1998年,参与旧城改造,在江滨路开发了“博林大厦”项目;2002年,搭上城市东移快车,他开始投资兴建龙湾首家五星级酒店——温州滨海大酒店,2009年5月,滨海大酒店正式开业,2011年7月,仅运营两年多时间的滨海大酒店顺利通过五星级旅游饭店的严格审定。
家乡这片投资热土不仅给予他很好的物质回馈,还给予他政治上的肯定和精神上的鼓励。2008年,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授予冯定献“温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1年,冯定献当选浙江省侨联副主席,这是浙江省首次选举海外华侨担任省侨联副主席;2012年,他被作为侨界代表候选人,当选为温州市十二届人大代表;在荣获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回乡投资奖后,2013年他又荣获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杰出浙商奖,浙江省省长亲自为他颁奖。
走出去创业,夯实了事业的基石;回家乡发展,事业得到了一次次腾飞。作为商人,冯定献对商机有着天生的敏感;作为海外赤子,他有着浓浓的根的情怀。他说,对任何一个在外的温州人来说,温州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可以说,其实我们从不曾离开。
敢批评还敢建议
滨海大酒店的发展,把冯定献留在了温州。他说,现在每年在德国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留在国内、留在温州。
作为本届人大唯一一名华侨代表,冯定献是第一次当人大代表。但对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冯定献却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在他的名片上,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德国华人华侨商贸总会、旅德华侨华人爱心协会……等众多社会民间团体,他都担任重要职务。组织和参与这些社会团体活动的经验,为他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虽然担任代表还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他积极履职,在人代会上、在各种座谈会上,积极反映问题、提出意见。他关注实体经济发展,提出要出台政策,吸引资本回归实体;他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提出要加大扶持力度,共推经济回暖向好;他关注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提出要通过改善交通秩序,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他还关注城市建设文化,注重生态和谐,突出温州地方特色……
显然,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善于在观察对比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他敢于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对当前温州的投资发展环境,冯定献有发言权。
他说,与德国投资发展环境相比,温州真的还有差距,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批评温州,不是因为我们“嫌弃”温州,相反,是因为我们这些曾经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爱得深沉,不肯离弃,我们希望温州更美好,吸引更多在外温州人深切思乡之际,都能够回乡投资,开创新的事业。
他举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由于是外资项目,他到个别县(市、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常常被要求提供各种材料,许多材料甚至是无理的,没有依据的。更要命的是,第二天再去办,换了个经办人,要求又变了。所以大家普遍反映的“小鬼难缠”问题,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但他认为,“小鬼难缠”只是问题表象,深层次的根源在制度建设上、在思想认识上。他分析,一是政府工作程序设置不科学、不规范,令工作人员无据可依,给了他们信口开河的寻租机会;二是行政系统内部管理不善,缺乏倒查问责的机制,给了工作人员对纳税人耍威风的底气;三是政府行政管理理念不正确,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还停留于口号,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在德国,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十分清晰,政府能为企业做的,除了必要的监管,主要是服务,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对企业纳税额度下降的处理,政府首先想到的是企业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生意会差了,政府能给他们什么帮助。冯定献跟笔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前几年,因为他把主要精力投向了国内的几个项目,德国公司的营业额有所下降,纳税额自然也少了。结果政府派人给他发了信件,预约面谈。当时他没太当回事,因为国内事务,他回中国了。等到他们上门说明来意,才知道是专程来了解情况,提供帮助的。再次预约见面时,他们十分认真了解公司情况,共同分析营业额下滑的原因,帮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了许多行业发展的信息,供企业参考。
两厢比照,冯定献感触很深。他说,温商回归,说到底,是温州投资发展环境的优化问题。大家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是否已经真正痛下决心,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他在许多场合都大声疾呼,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吸引温商回归的基础性大事来抓,各级政府机关要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理念,优化发展软环境。他相信,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何况,像他这样回乡投资的温商,自然会担当起“宣传员”的职责,向在外的“老乡”伸出橄榄枝,义务参与到招商引资的“志愿者”大军中来。
为侨代言责无旁贷
冯定献在侨界的地位是他用实际行动奠定的,除了在德国期间积极维护华侨利益外,回到国内,他也利用多年连续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的机会,提出许多提案,为维护华侨和侨乡利益鼓与呼。
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特别是华侨子女的华文教育问题,父母们都十分重视。他们希望在国外生活的孩子会说中国话、会认中国字,不要忘了中华文化的根。为此,他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要求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华文教育的提案》。他在提案中说,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有所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华文教育起步较晚,措施不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他建议,要加强现有华文教育基地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及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设立专门针对华侨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学校,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进行系统教育。可以参照国外华文教育办学形式,发动社会力量,由企业或个人出资创办专门的华文教育学校。要聘请专家研究编写一套系统、科学的华文教育教材,还要加强华文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外派教师工作。要建立信息网络,为国内外华文教育提供教学交流平台。他的建议系统全面,反映在外华侨父母的心声。这个建议提出后,得到省教育厅、省侨办等办理单位的肯定和支持。他们根据现有条件,积极落实建议中的具体方案,努力推进华文教育。
我市侨乡也向冯定献反映他们遇到的烦恼。早些年,有13个乡镇(街道)曾经因偷渡人员较多,被公安部定为偷渡重点整治控制地区。作为重点控制地区,公民办理护照需要提供国外居留担保,还需乡镇政府和派出所出具同意意见书,也有一些要求出具计划生育证明等,给正常移民和出国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延误出国的时间,在海外侨胞中有较大反响。对此,冯定献到侨乡开展实地调研。他发现,随着各级公安机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群众对偷渡危害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再由于出国渠道的拓宽,出国政策的利好,偷渡现象已大为减少,许多控制地区基本保持零偷渡的状态。为此,冯定献向省里提出建议,要求调整对这13个乡镇(街道)的控制政策,恢复与别的地区同等待遇。省公安厅收到这个建议后,对冯定献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认同他的观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撤销了这13个乡镇(街道)的“重点整治控制地区”。
回报社会是冯定献的又一个追求。他为家乡防治“非典”、台风受灾、“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捐款,为慰问消防官兵、造桥修路捐款,为“希望工程”、扶贫公益资金捐款,为援藏、扶助少数民族捐款……2006年,他在浙江大学设立“献华助学金”,资助该校100多名浙江籍贫困生。在与浙大的学生交流时,他说,“人不仅要使自己有所作为,达到优秀,还要让自己的这种成功和优秀惠及社会和周围的人,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成长,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生就算是比较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