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4-12-25 信息来源: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郑秋文

  (2014年12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领导的委托,现就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市、县(市、区)政府负责规划制定、考绩考核、经费保障等工作,民政部门负责行业规范、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发改、财政、国土、住建等20多个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乡镇(街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社会养老服务相关工作。坚持将养老服务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重点民生工作考核内容,组织市民监督团、市人大代表、新闻记者等开展定期督查活动,并向社会通报。

  (二)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先后制定了《温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县(市、区)两级养老服务机构近期、中长期规划,《2013——2020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规划》,科学确定20132020年市本级、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四级养老设施的规模、数量、功能、位置及服务半径,并对权属和运营模式等提出建议。同时,将养老设施列入教育、卫生、体育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医养相结合、支持社会组织营运养老机构等多种建设模式,不断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强化政策支撑。经努力争取,今年7月份温州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去年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1+5政策的基础上,今年10月份又制定了《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用地保障机制、医养融合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七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力争率先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健康养老”示范城市。同时,今年11月份召开全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加快发展,努力变实施意见为发展举措,变政策红利为发展红利,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兑现力度,着力保障政府对养老事业发展的要素投入

  (一)加强规划用地保障。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确保养老机构用地需求。明确各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3%至5%用于养老福利机构建设,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市本级及三个区、功能区200张以上床位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指标在市政府统筹指标中安排。鼓励盘活存量用地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好用活低效土地利用、“退二进三”、“三不变”政策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内增加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的,可不增收土地地价款;对现有空闲的厂房、学校、社区用房进行改造和利用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经规划批准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五年以内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价,土地使用性质暂不作变更。今年,全市落实养老机构土地指标703.4亩,18个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落地,计划新增床位数5213张,总投资约20亿元,其中民资占比达90%

  (二)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平台引导基金的运作、融资,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项目,今年我市养老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左右。从2013年开始,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暂定三年)作为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一次性奖励、新增护理型床位补助、收住本市户籍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运营资助、从业人员培训奖励、贷款贴息补助等。同时,在全国率先实行按营利性和非营利分类登记民办养老机构,对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予以办理抵押登记。首开养老设施用地抵押贷款先河,泊岙老人公寓获得中国光大银行土地抵押贷款3000万元。

  (三)完善政府托底保障。对特殊困难的老人,政府予以重点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全部由政府供养,目前集中供养率达100%;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和高龄、独居老人,政府为其提供养老服务补贴,全市14412名老年人享受了养老服务补贴,补贴总额达1915.37万元。

  (四)支持鼓励养医融合发展。鼓励兴办老年康复医院,提高老年康复水平。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结构,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纳入医保定点。目前,全市3家民办医养融合机构承接省厅试点,通过医院转型、养老机构引进医疗等方式探索医养融合,并已相继开始收住老人。推进全国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试点,已在市老年活动中心、菱藕社区等5地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整合力量,切实提升养老场所品质和服务水平

  (一)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深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全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18家(其中,社区级805家,行政村级513家),累计就餐达8万人次,积极推进照料中心建设由社区向行政村延伸,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20分钟服务圈;建成养老机构410家(民办235家)、养老床位48166张(民办35354张),其中今年新增床位4331张(护理型床位2590张)使全市百位老人床位拥有数达到4张,超额完成省市“为民办实事”指标任务。

  (二)创新养老机构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民政部门颁发《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的对象仅限于5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占据温州半壁江山的民办小型养老院长期处于没证没照料没人管的脱管地带。对此,首次提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针对民办小型养老机构设立社区养老机构标准,实行属地管理,采取备案制,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从而解决小规模民办养老机构的身份和管理难题。同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下达养老机构换证通知,要求各地今年年底前完成换证工作;市财政安排400万用于补助养老机构消防整改,全市有11家养老机构完成整改并通过消防验收。

  (三)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坚持公办、社会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多种经营(运营)模式,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试点,实现互利双赢。目前,全市7所镇(街)敬老院完成公办民营试点,30多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社会力量承接运营,5家机构利用“退二进三”政策变更闲置厂房使用功能兴办养老机构,实现运营方式及功能上规模上服务上的转型升级,培育出红景天、国瑞、壹加壹、敬老爱汇等一系列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四)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适合辖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建设城市版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利用丰富的爱心资源,开设爱心便民服务。如瓯海区金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邀请退休老中医坐诊开设免费的理疗服务,鹿城区春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门口提供衣物缝补服务等。在农村建设简易版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引入社会爱心资金、志愿者等爱心力量,持续提供资金支持和志愿服务。如乐清市雁荡镇商会捐资100万元专门成立居家养老爱心基金,帮助乐清市辖内照料中心食堂正常运营;鹿城敬老爱汇、苍南壹加壹等社会组织长期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在文成等偏远山区探索开设“老年灶”,重点解决农村老年人尤其是偏远山区老年人的吃饭问题。目前,全市共培育了金夕福老年服务公司、环保公益组织“雨花斋”等30余家专业养老社会组织(企业),食堂运营社会捐赠达2000多万元。

  四、进一步重视队伍建设,全力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一)打造养老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基地。市民政局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创温州市民政管理学院,首批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于今年9月份招收第一批学员54人,计划到2020年末累计招生1000人以上,将其打造成温州本土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输送基地。

  (二)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作为市本级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的温州市民政管理学院,今年开设四期机构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培训初级、中级养老护理员546名,考核合格率达99%;同时培训社区养老护理员2800余名。各县(市、区)开展家庭养老护理知识进社区活动,以市民政局专门出版的《老年护理实用手册》为主体教材,配备精干师资深入社区开展家庭养老护理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为我市储备3万余名家庭养老护理人员。

  (三)构建养老服务社工(义工)支持体系。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工为服务主体,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动员社工、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无偿养老服务。全市已发展居家养老专职社会工作者93人,社会志愿服务队伍2468支、志愿者25438名,截至今年9月底,开展服务44305次,服务老人352851人次。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两台四报等新闻媒体,加强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在温州新闻频道闲事婆和事佬栏目开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信息专版;在温州交通广播设置关爱老年公益广告;在温州日报设专版宣传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及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等知识;与温州网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由其督查验收今年新建的照料中心,并筹划在温州网页面设置养老服务宣传栏;与温州商报合作开展“笑口常开”老年公益活动。同时,通过护理大巴进社区活动,开展广场宣传13场,共发放养老宣传手册50000册,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及从事养老行业尊荣感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附件:需具体研究落实工作进展情况

  需具体研究落实工作进展情况

  

序号

需具体研究落实及报告内容

具体落实情况

1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新政情况。

今年7月份温州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1+5文件和《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大力推进用地保障机制、医养融合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七个方面改革创新,深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

温州市近期护理型养老项目(18个)推进情况。

全市18个高档次多功能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落地,新增床位数约5213张。其中,2个项目已投入使用,分别是瓯海区万福养老护理中心和瑞安市康馨红日老年照护中心;8个项目正在装修中,分别是鹿城区东日、颐乐园、名盛老人公寓,龙湾区(温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瓯海区安孝老人公寓,乐清市城关老来福养老中心,平阳县水头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文成县社会福利中心;8个项目在建,分别是瓯江口老年养护院、洞头金色黄昏颐养院、城南社区南苑休养院,永嘉社会福利中心、苍南慈爱福利院、苍南福利中心、泰顺县泗溪慈善敬老院、泰顺云湖天地养老中心。

3

具有全省领先及示范作用的温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动工及进展情况。

温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福利中心二期)工程由温州市农业投资集团建设负责筹备,目前已完成挂牌准备工作,明年开工建设。

4

退二进三政策在养老服务项目推进中的适用和实施情况。

全市已有5家养老机构得益于退二进三政策,成功举办养老机构。其中,鹿城区亚太老人公寓顺利完成相关手续办理工作,其创办的第二家养老机构(名盛老人公寓)也基本完成退二进三手续办理工作,目前等待消防审批手续。鹿城区颐乐如老人公寓、瓯海区安孝老人公寓、洞头县金色黄昏颐养院已完成退二进三手续办理工作,目前正在装修。

5

养老机构场所登记及管理情况。

对养老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即对符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条件的养老机构实行许可登记,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民办小型养老机构设立社区养老机构标准,采取备案制,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洞头县东屏街道叶雪英养老院于2013年12月取得备案证书,瓯海、洞头、苍南等县已开始备案工作。下达养老机构换证通知,要求各地年底前完成换证工作。市财政安排400万用于补助养老机构消防整改,全市有11家养老机构完成整改并通过消防验收。

6

集有老年人健康档案等多项内容数据库的为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老人“一键通”覆盖面扩大情况。

建立全市老年人信息库,现已采集并录入108万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等数据,搭建集老年人信息录入、动态管理、行政管理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的老年人信息网络,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信息智能化建设。下步,计划与社保、卫生、社救平台进行对接,整合全市老年人信息,科学分析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在原有3万多“一键通”用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向全市铺开,市本级计划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预算,为20万老年人安装“一键通”。深入推进全国老龄办“为老信息服务平台”在温试点,整合现有社区各类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的方便、快捷、低价、优质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7

对民办养老机构减半收取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通信费(国内固定电话),减免有线(数字)电视视听费、数字电视机顶盒购置费等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召开协调会,积极推进民办养老机构电视、电话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市25家已登记养老机构受惠。

8

全市政策内财政补贴到位情况(包括鹿城区反映的市、区财政补助400余万元落实情况)。

向鹿城区19家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下发床位补助资金82.9864万元。市财政已安排480万元,给予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运营、人才、投资、贴息等政策性补贴,目前各地正在申报中。

9

全市城区(镇)、农村多年空置闲房调剂利用情况(鹿城区反映主城区内空置闲房详见附表)。

孔海龙副市长主持召开协调会,研究鹿城辖区内市属单位、部门32处闲置房产是否可用作鹿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场所问题。经协调,目前上田小区22幢一楼300平方米已在办理移交手续;市质监、国土两家业主单位已同意将凯润一区800平方米和河西桥33300平方米的房产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其余均在进一步努力协调中。

10

“二台四报”开辟专栏,宣传老年人生活、保健、安全等知识情况。

在温州新闻频道闲事婆和事佬栏目开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信息专版;在温州交通广播设置关爱老年公益广告;在温州日报设专版宣传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及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等知识;与温州网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由其督查验收今年新建的照料中心,并筹划在温州网页面设置养老服务宣传栏;与温州商报合作开展“笑口常开”老年公益活动。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