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实施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3-06-26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吕朝晖

2013625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贯彻实施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概况

温州市乡镇以上饮用水源地84个。其中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11个,市本级饮用水源地3个,分别为珊溪(赵山渡)水库、泽雅水库和瓯江山根水源保护区(备用,无取水),这些水源地大多数是湖库型,处于边远山区,周围植被覆盖度高,生态环境优美,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源存在。近两年,我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2011年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总供水量为 8.04亿立方米,涉及总供水人口为828万人。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有:

(一)深入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一是科学划分水源保护区范围。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的规定,对全市在用的乡镇以上水源地进行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分。定期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标志进行更新,并在保护区内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永久性界碑和告示牌,明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的活动。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项目准入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规定,对涉及饮用水源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和审批严格把关,坚决禁止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设施,严格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

二是持续开展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根据《关于深入开展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温州市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计划(2012-2014)》,全面推进县级和镇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创成83个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其中,2012年度共完成13处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技术划分工作,新增3处镇级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增服务人口14万。2013年计划开展5个县级和镇级饮用水源地的合格规范创建工作,并对全市80个已创的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分批次、有计划的开展复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当地整改落实。

三是编制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障规划。针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饮用水供水系统、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备用、水库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突发性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问题,编制出台《温州市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温州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温州市市区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针对重点湖库,根据“一湖一策”的原则,制定珊溪(赵山渡)水库和泽雅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规划,其中,《珊溪(赵山渡)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已于2012年先后通过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和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予以正式实施。

四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管理。制定出台《温州市农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对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要求。开展“温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水厂创建”和“温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达标创建绩效考评”工作,将农村供水水源地的确定和水源保护范围的划定作为评分项,同时明确以奖代补资金的使用范围中,包括水源地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和管理。

    (二)加强水源地的日常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水源地调查及评估工作。2010年组织开展乡镇水源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2011年起,每年对珊溪(赵山渡)水库和泽雅水库两个市本级饮用水源地上年度的环境状况开展评估,全面掌握两大水库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形成自查报告。自2013年开始,每年对瓯江山根水源保护区1个市级备用水源,以及乐清淡溪水库、瑞安愚溪水库、永嘉楠溪江引水工程、苍南桥墩水库、洞头长坑水库、泰顺友谊水库等6个县级饮用水源进行上年度的环境状况评估,实现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管理由阶段性调查向常态化管理的转变

二是加大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每月定期巡查制度,重点检查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及新建项目。20123月,市、县两级政府牵头,组织环保、农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水源地所在镇(乡),全面部署和开展温州市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饮用水源地88处,其中,乡镇以上饮用水源地84,村级水源地4处。排查中发现环境安全隐患110处,其中,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39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53个,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工具隐患10家单位(涉及运输车辆112台),饮用水水源地交通事故点位隐患8处(均是无设立危险品禁行标志)。针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积极督促整改。当年6月,市生态办牵头,开展百日安全大检查活动,对饮用水源110处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进行重点督查, 34处已完成整改,76处正处于整改之中。

三是强化应急防范能力。编制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事故相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职责任务,加强上下沟通,妥善处置水污染事故。编制了《温州市突发饮用水源环境事件应急演习方案》,并定期开展演习。201212月上旬,在珊溪(赵山渡)库区开展了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习。演习邀请了各县(市、区)和功能区环保部门参加观摩,提高全市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能力。做好水污染突发事件月报工作,落实专人负责,每月一次做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上报工作。

四是加强备用水源建设。根据《温州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全市建设了40个应急备用水源。

(三)进一步构建水源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市环保局和市水利局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系统。建成赵山渡取水口、泽雅取水口2个市本级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乐清、瑞安、永嘉、文成、泰顺、苍南等6个县级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质各项指标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并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控中心联网,提高水质安全预警能力建立水质定期监测通报制度,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求每月监测1次,定期发布《温州市环境质量月报》和《温州市水资源质量通报》,一旦水质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二是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20113月市政府修编印发《温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温政办〔201148号),扩大了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了生态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市财政提高了生态补偿预算安排资金额度,由每年35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资金各500万元,共1500元;增大排污费收取比例市财政收取的排污费提取比例由原先的10%提高到20%;提高库区水源保护费库区水源保护费从0.05元调整为0.12元,其中原库区水源保护费0.05元不变,专门增设0.06元用于生态补偿,0.01元用于库区移民后扶建设资金;创新了生态补偿模式将珊溪(赵山渡)、泽雅库区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让库区群众直接享受到生态保护的成果。2011年和2012市生态办分别累计下达生态补偿专项资金6512.2万元和6200万元其中新农合补偿专项资金5785.05万元

三是积极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2010年国家环保部首次启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通过积极协调多方争取,珊溪库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终纳入国家示范项目文成县、泰顺县珊溪水库库区周边地区2010-2012年累计申请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9685万元,安排151个项目,其中畜禽养殖整治项目4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78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项目2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1涉及233个村,直接受益人口约26.7万人。目前全部项目均已完成,也顺利通过省验收组验收。

(四)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宣传工作

利用“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开展水法律法规和水源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将《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列入重要的宣传内容,普及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水源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温州网民“亲近珊溪水源地”和“寻访护水使者”等活动。

二、珊溪库区水源保护工作情况

珊溪水利枢纽水源保护事关温州500多万人民的饮水安全,经深入调研、多方协调、反复研究、科学论证,201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珊溪水源保护1+X政策文件,成立了珊溪水源保护管委会,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珊溪水利枢纽管理局),统一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珊溪库区综合整治工作

(一)开展畜禽业整治。市领导高度重视珊溪库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专门赴库区一线亲自开展督查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截止2012年农历年底,珊溪库区已拆除养殖场838户,拆除栏舍面积近17万平方米;共削减生猪当量67515头,削减率31.9%,超过年度计划(按5年平均计算为20%)的11.9%。经测算,全年直接减少入库COD1798吨,氨氮140吨,总磷115吨,总氮304吨,入库支流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等“五大”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珊溪水源保护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相当于前5年累计投资的1.25倍。

一是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方面,完成了文成大峃镇、黄坦镇、泰顺司前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开工建设珊溪巨屿片污水处理厂;文成南田—百丈漈片区、泰顺筱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完成工可;生活污水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二是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方面,完成了16处中转站的提升改造,新建112处垃圾收集点、一处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垃圾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垃圾收集率达80%以上,处理率100%

三是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与预警应急体系工程方面,完成了2座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四是交通突发事件污染防范工程方面,完成一级水源保护区沿线56省道交通突发事件防范工程的前期工作。

五是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方面,完成珊溪水库(黄坦坑入库口)生态浮床10000m2 水资源保护项目及2 套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

(三)实施保水渔业,属地联合执法打开新局面

一是投放鱼苗,三年封库。编制实施保水渔业规划,20126月投放1019万尾白鲢夏花和花鲢夏花,12月份又投放鱼苗50吨,明确珊溪水库实施三年封库管理,赵山渡水库永久实施封库管理,以保护滤食性鱼类存量,有效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重建水库水体生态系统平衡。

二是联合执法,重拳出击。抽调水利、海洋与渔业、海事、港航、公安、环保、农业等部门,设立联合执法办公室。通过采取水上推进,陆上蹲点,双管齐下,水陆结合等执法方式,有力地打击了库区内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截至20134月底,水上巡查执法共出动2730人次,组织夜间突击执法行动246次,查扣违法违规网具5130具,钓具502件,扣押拆解竹排88艘,船舶20艘,报公安部门拘留3人,罚款17人次。陆上联合巡查组出动1099人次,行程80200公里,走访文泰863个行政村,巡查712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91处垃圾处理设施、1854处畜禽养殖场,查处并整改73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情况、发现反弹养殖场34处并限期拆除。

(四)转产转业扶持,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库区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督促两县一市制定了2012年人口统筹集聚计划,监督检查实施进度。针对人口异地集聚问题,提出了关于珊溪库区人口跨区域异地集聚的实施意见,以同步解决库区人口众多和相关区域劳动力紧缺问题,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之中。制定了珊溪水源保护转产转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总共1亿元,主要用于库区终止畜禽养殖户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生态产业,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多层次考察调研和征求意见,提出了珊溪库区转产转业指导意见,促进水源保护、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落实资金,加强保障。整合水利、环保等部门资金,连续5年每年8000万元,并以此为资本金通过项目业主市公用集团向银行融资,以确保整治期间的资金投入。同时,组织编制水价调整方案,召开水价调整与资金筹集座谈会,依法组织听证人员赴库区考察调研,通过广泛宣传,在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水价调整。即自2013年起,前五年每吨水价调高0.30元,后十年每吨水价调高0.50元,作为珊溪水源保护专项治理资金,确保了珊溪库区环境整治和水源保护的资金需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虽然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库区周边污染源尚未彻底消除,特别是珊溪(赵山渡)水库和泽雅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目前尚存在大量建筑物和人口,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农田耕种带来的农药和化肥的流失、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农家乐产生的废水和垃圾等,均给饮用水安全带来威胁;水源地周边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目前,珊溪(赵山渡)水库和泽雅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均存在道路穿越现象,交通量大,而库周防护栏安全系数低,一旦发生油罐车泄露、农药化肥倾倒等道路交通事故,直接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备用水源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类型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温州市区的备用水源地山根水源保护区处于瓯江下游,保护难度大;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库区群众收益不明显,与群众补偿意愿相距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我市将继续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明确部门职责。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当地政府为责任主任,建立环保、水利、公安、工商、安监等部门参与的常态联运机制。强化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对水源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道路穿越、农家乐等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倒排时间节点,明确部门职责,对因履行责任不积极、不到位的,坚决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加强现有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做好备用水源地的管理和建设。继续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项目准入制度。推进水源保护区内畜禽养殖业、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水等综合整治,其中:珊溪库区畜禽养殖总量确保2013815日前削减至生态环境控制总量2.26万头生猪当量以内(文成县1.21万头,泰顺县1.05万头),并实现达标排放,提前3年完成库区畜禽养殖总量削减与整治任务。加快库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不断完善到户末端管网建设。根据库区内富营养化带来的威胁,加大库区水环境生态保护建设。加强对瓯江山根等备用水源地的管理和建设,确保备用水源水质达标,进一步提高我市的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加快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污染源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和供水单位“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组织开展演练,继续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水源地分级预警体系和预警数据信息汇总分析系统,加强对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安全形势研判和应对。

四是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库区产业转型。定期监测研究生态补偿机制的成效和问题,不断完善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覆盖面和直接补偿范围,逐步实现库区群众得失与生态补偿机制相联系,形成水质保护和库区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良性互动。根据《关于加快珊溪库区转产转业的指导意见》(30条),鼓励和扶持库区群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快库区内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水源保护意识。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完善学校教育、村居教育平台建设,继续发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主题活动作用,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水源地周边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水源保护活动。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