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污染防治“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0-07-06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组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从今年的4月中旬到6月上旬,市人大采取上下联动和明查暗访、集中分散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和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现将执法检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污染防治“一法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近几年来,市政府及水污染防治相关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抓污染减排、饮用水源地保护,努力控制工业、生活、养殖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在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全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2009年全市参与评价的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站点共25个,全年期和汛期达标个数为14个,达标率56.0%;非汛期达标个数为13个,达标率52%;而2006年达标率分别为36.0%40%。瓯江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评价达标率50%,提高到了75%;楠溪江从33.3%提高到了100%;鳌江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评价达标率为零,提高到了50%

(二)温瑞塘河面貌有所改观。2009年,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数据显示,塘河水系五个省控监测点的高锰酸钾指数均值比2008年下降10.7%,氨氮均值比2008年下降7.4%。一是全面推进沿河清脏治乱工作。二是全面开展截污纳管工程。四年来,完成管网建设440.92公里,市区每天集中有效处理污水30万吨。三是不断深化清淤疏浚工程。四是加强河道阻碍物清理和生态调水工作,推进河道畅流。五是温瑞塘河畜牧业整治取得成效。共完成767户养殖点(132537头牲畜)关、停、迁、转治理工作。

(三)“811”环境污染整治成果得以巩固。一是深入开展电镀业整治。全市8个县(市、区)已建、在建和待建的电镀基地共有14个。已建成的4个电镀基地(工业园区)中的3个完成污水治理设施整改。二是强化褪色、废塑料洗涤业整治。三是深入开展制革业整治。四是打击其他违法排污行为。对瓯海区服装水洗、苍南县卤制品加工、洞头县羊栖菜和鱼粉生产、龙湾区不锈钢行业进行整治。五是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四)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一是我市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良好。2009年,我市主要饮用水水源水库泽雅、吴家园、白石、淡溪、桥墩、珊溪等八个水库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二是积极开展水源地及水质保护的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做好重要水域水功能区的划定工作。全市共划定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7个,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7个。四是强化水源水质监测与监管。市水资源监测中心每两月编发《温州市水资源质量通报》,2009年开始对重要水源地水库蓝藻进行跟踪监测。五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3~2009年,我市共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72万人。六是建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温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500万元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珊溪(赵山渡)水库、泽雅水库集雨区生态补偿各县(市、区)内部也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七是积极制定实施饮用水源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防范。

(五)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一是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各县(市、区)中心镇(城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已建成1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66万吨。二是全市全面加强管网配套建设,市区和各县(市)的城镇全面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投入空前。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共已建成洞头、文成、泰顺标准无害化垃圾填埋场3个,垃圾焚烧厂4个(3个在市区,1个在苍南)。市区日处理垃圾1900吨,无害化处理率82%,县城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各县(市、区)在建的垃圾填埋场有5个、垃圾焚烧项目5个。

(六)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积极控制。一是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有机肥。二是结合水稻机械化收割粉碎还田、秸秆快速腐化技术,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三是历时两年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现正进行普查数据的分析,数据库建设。四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与高效种植技术的优化组合。

二、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不断加大,总体水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1、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一法两条例》的知晓面还不广,防治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不少人缺乏水环境保护意识,公德意识淡薄,肆意破坏水环境。不少领导干部也未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不能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存在着将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对破坏水环境的人和事不敢抓,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2、“811环境整治行动效果有待进一步巩固。一是小化工、小制革、小造纸、小拉丝、小电镀等非法加工整治后巩固难度较大。严管区整治成果比较脆弱,非法窝点打而不死、死灰复燃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甚至有向严管区外围蔓延的态势。二是我市以低小散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部分地方和行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部分地区继续面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被动局面。企业主只顾企业利益,偷漏排情况时有发生。如受龙湾状元片拉丝、酸洗等工业污染影响,上江河至今仍断断续续出现“黄河”的问题。三是重点整治提升工作建设推进缓慢。如电镀园区进展缓慢,个别地方仍停留在口头上;部分电镀企业仍在无序生产,偷排漏排,严重危害环境。四是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2006年以来温瑞塘河永强站氟化物一直严重超标,2008年后丰收桥站汞超标。2009年,全市制革业总铬排放到环境的量约为248.30公斤,电镀行业总铬排放到环境的量约为4.59吨。

3、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一是农村特别是城(镇)乡结合部农村脏乱差十分突出。多年的“千百”工程建设,成果值得质疑。二是农村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农村居民卫生保洁意识不强,随手乱扔垃圾,倾倒污水的行为普遍,珊溪水库几条溪流入库口水面都有大量的生活和农业垃圾。三是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其餐饮垃圾、污水直排入附近溪流。四是零星养殖的农户畜禽粪便随意直排,堆肥未注意防水防漏,病死畜禽未得到妥善处理。

4、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消除水污染隐患。一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进展不快,无法满足环境容量需求。我市仅有13个污水处理厂,除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满载运行外,其余都存在污水收集不足或浓度偏低。市区南片仙岩、丽岙片及西片几乎没有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三是我市大部分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随意堆放或简易填埋,许多处理设施成摆设。部分城镇和城郊结合部垃圾收集不彻底、不完善,设施完好率低,导致垃圾随处可见,严重污染水源。

(二)以温瑞塘河整治为主的流域性水污染防治任重而道远。

1、消除温瑞塘河黑臭现象的年度整治任务艰巨。由于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直排塘河,塘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大大超过塘河水环境容量,如鹿城区广化河、黄龙浃河和丰门河,瓯海区郭溪河与任桥河,龙湾区石坦河和三郎桥河,瑞安市主塘河东门段等黑臭还很严重。

2、部分工程进展不快。温瑞塘河整治年度计划完成总投资5亿元,至5月底只完成29%左右,尤其是属于完成的年度工程大部分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无法开工,今年整治工程项目开工率至今仅为30%左右,总体进度较为缓慢。

3、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一是重整治轻管护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垃圾清理后又反弹、沿河违法建筑拆了又建等现象较为普遍,清脏工作仍停留在突击阶段。二是部分乡镇(街道)和基层执法单位存在互相推诿现象和畏难情绪,放任不管,对违法建筑管理不作为。三是群众治河参与度不够高。一些市民生活陋习严重,水环境意识淡薄,向塘河乱倒垃圾、乱排污水、在河道上乱搭乱建仍较严重。四是塘河沿线违法建筑和违法小企业量大面广,整治工作触及部分群众或个别小集团利益,阻力很大。

(三)珊溪水库局部水质恶化,水源安全隐患多。

1、产业政策导向与环境保护要求相悖。一是库周群众及后靠安置移民缺乏异地搬迁下山脱贫的优惠政策。泰顺县受水库影响人口5750人,文成县近5000人,存在耕地少,收入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就业、住房、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这些村缺乏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畜禽养殖给珊溪水库带来污染,现在想异地脱贫却无政策支持。二是传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取向发生冲突,未将如何保护好水质、涵养水源作为水源保护区产业规划的优先目标。文成县生猪养殖业这几年发展迅猛,不少村民就是冲着有养殖业补贴发展养殖。现在文成县黄坦镇和富岙乡养殖母猪约1.69万头,包括仔猪和肉猪,年均存栏达16-17万头。实施“惠农”政策时,考虑的是养殖的数量、规模,而没有考虑养殖方式、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出现补贴管补贴、污染管污染两张皮。一级水源保护区的瑞安市营前乡小口村和彭湾村,网箱养殖还成为省级“渔家乐”特色经营点(户)。三是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缺乏执行力。往往有利则争,有责则让,无利则推。水环境执法手段上缺乏强制执行力,经常出现难查处、难执行的局面。

2、珊溪水库水质受有机污染严重威胁。一是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畜禽粪便、废水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文成县黄坦镇、富岙乡养殖点养殖失控,污水处理基本流于形式,严重污染水源,如黄坦溪已水质变黑,经监测水质已是劣类。二是集雨区的城镇和农村生活、餐饮、建筑垃圾和污水基本无处理直排(问题前面已有阐述),更有甚者,将病死猪等动物尸体、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废弃物丢入溪流,在库区漂浮。三是库区投饵网箱养鱼增加了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磷等的含量。四是珊溪水库存在“三无”船舶从事非法捕鱼、交通、运输和采砂。船上工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都直接入库。上述问题导致珊溪水库部分区域蓝藻危害。根据2010529监测提供的数据,16个入库口水质,13个入库口有蓝藻异常增殖现象,最多的一个点总叶绿素a含量为3058 ug/L,蓝藻门叶绿素a3045 ug/L,而当超过20 ug/L,已超150多倍,就可断定为蓝藻异常增殖。从本次检查情况看,库区内蓝藻呈发展趋势。

3、珊溪水库存在的其他水质安全隐患。一是库周陆路水路交通存在污染隐患。泰顺境内珊溪库区有53公里临崖临水路段,缺乏钢制护栏。水上“三无”船舶船体简陋,动力以柴油和汽油为主,船上没有任何卫生设施,也没有垃圾收集处理机制。二是库周众多的石材加工点废石料直接倾倒于库周,侵占库容;废水经简单处理依旧浑浊地排入水库,造成水质物理污染。三是应急预案缺乏实际操作性。

4、全市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市八大饮用水源水库的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泽雅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化,其余七个水库均为中营养。我市白石、淡溪、桥墩、泽雅水库都曾发生蓝藻异常繁殖现象。二是全市尚有115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三是备用水源地准备不足。温州市区备用饮用水水源在瓯江下游的山根取水口,水质含沙量高,水量、水质不能保证。瑞安市、洞头县则尚未建立备用水源地。四是森林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功能弱。当前我市森林资源中70.4% 属于生态功能较弱的松、杉针叶纯林。

三、意见和建议

2009年,我市市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725立方米,洞头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更只有577立方米。安全的饮用水源事关人的生死存亡,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一要结合“六五”普法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环境警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意识到水是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命脉,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温州既存在资源性缺水,又是水质性缺水双重问题。二要结合领导干部培训,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提高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三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教育引导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增强水环境危机意识。四要引导组织志愿者行动,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以实际行动保护水环境,促进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正确实施。

(二)切实研究对策,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一要研究解决水库库周群众及水库后靠安置移民的脱贫奔小康之路。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新农村建设,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异地搬迁下山脱贫的优惠政策,改善他们生活生产条件,解决就业门路,减少库区环境压力,切断污染源。二是切实重视解决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文成县养殖业对珊溪水库的污染已相当严重,其趋势在加重,目前措施未能有效,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痛下决心,组织专门力量,采取科学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常规的办法,限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让生态补偿惠及百姓,直接受益。要保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和监管使用经费及库区环保、渔政执法经费。四要积极探索科学养鱼,规范水库渔业养殖及捕捞作业,对水库实施食藻鱼公益性增殖放流,遏制藻类异常繁殖。要依法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网箱养殖,严禁渔业作业,开展库区捕捞专项整治。五要加强水质监测、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各地主要水源水库监测能力,合理定点、加密频率、扩展监测项目,逐步推行水质信息公开制度。六要加强水陆交通运输管理。坚决取缔不符合安全、卫生规范标准的船只,原则上只能使用电瓶、自助式清洁型船只,严厉查处、取缔非法造船点和私造船只的行为。七要提高森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能力。通过阔叶化、色彩化林相改造等方法,加强防火防病虫害,为库区培育健康美丽的森林。

(三)继续不遗余力依法推进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一要用足用好《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加快条例实施办法制订工作,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形成“依法治河”的强大声势,形成一种全民爱河、护河、治河的社会氛围。二要紧紧抓住截污纳管这一关键环节,协调处理好市区污水收集管网之间相互衔接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市区西部、南部污水处理系统,今年确保西片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确保污水收集满载运行。完善污水管网布局,加强日常维养,确保市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污水处理率。三要大力推进清障清淤行动,打通卡口、清除障碍物、疏浚河道,实现河畅其流,有效提高塘河自净能力。四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保持及时打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排污单位偷排或超标排放、违法建筑反弹、乱倒垃圾、随意损坏设施等行为,下大力气关闭、搬迁占用河道或在河道边沿的畜禽养殖场,防止畜牧业污染转移和反弹。五要把塘河整治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城区“退二进三”,推动主城区塘河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四)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责任制考核和问责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要把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一法两条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明确水污染防治“一法两条例”规定的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好。二要健全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水库库区环境治理目标管理与考核奖惩机制。三要及时制止拆除违法建筑。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力度,及时发现拆除水源保护区内的各类违法建筑。四要整合行政资源,协调各部门职能,大力促进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实施。五是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建立部门饮用水源信息通报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

(五)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一要全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基本全覆盖。要制定好规划,落实资金,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二要加大排污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倒排时间表,限期完成。进一步完善截污纳管系统,提高污水收集能力,按照网格化治理的要求抓好片区管网改造工作。三要规范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加快规范化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

(六)继续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严格执法。一要按照“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部署,继续深入打击非法窝点、遏制污染转移,健全“打非”工作机制,下决心限时落实电镀入园区,坚决打击电镀企业非法排污,坚决取缔“十五小”以及“新五小”等各类非法加工点,不断巩固污染整治成果。二要不断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工作,杜绝耗水大、耗能大、污染重的项目上马,严控新污染源。三要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依法严管重罚违法排污。四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尤其要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监测能力、应急能力、信访调处能力和科研能力建设。以严格的执法和有效的服务促进我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