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调查汇报

发布时期: 2010-12-20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卓高柱

2010128日)

 

代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初审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多次听取市发改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并于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组成调查组,分别听取市规划局等20个部门的汇报,到部分县(市、区)开展调研。同时还召开财经专家咨询小组会议,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专题论证。现将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困难的挑战,全力推进市委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狠抓“拓市场、保增长”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是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城市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3个主要指标中包括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内的16个指标预期基本完成。同时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市相继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

二是三产比重快速提升,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57.338.5调整为2010年的35245(预期),顺利完成服务业发展目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工业发展量增质升,2009年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6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9.5%,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金融创新不断推进,金融业快速发展,2009金融业增加值达191.5亿元,占GDP比重为7.6%

三是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深入实施“六大百亿工程”,诸永高速、绕城高速北线和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使我市成功融入了全省“3小时铁路交通圈”。浙能乐清电厂和一批重大电网工程投入使用。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进入大建设阶段,滨江商务区、瓯江口新区、生态园启动建设,“五个一”民生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四是社会建设取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市”建设,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新温州大学成功组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附一医等重点医院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构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市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财政总收入、每千人口医生数、生态县市、区)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等7项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重大项目推进缓慢,规划纲要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我市投资不足问题十分突出,投资率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省内其他地市,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后劲。预计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930亿元,年均增长11.9%,与4600亿元的规划目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有:一是政府投入不足。预计5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1144亿元,年均增长10.9%。其中政府投资约600亿元,仅完成计划目标的64%,导致我市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工业性投资比重偏低。前四年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963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为32.3%,低于全省9.2个百分点。海涂围垦工作进展偏慢,未能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产出,工业用地十分紧缺,导致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三是房地产土地供应不足。国有经营性土地出让连续几年低位徘徊。2006年至2009年,市区仅投放商住用地2335亩,可建设面积357万平方米,与市区城市住房建设五年规划新建住宅1478万平方米的要求差距甚远。

(二)城市化进程缓慢,影响城市功能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发展空间狭小,各类功能不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温州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枢纽港。但我市机场、深水港由于配套建设跟不上,缺少国际航线,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沿海快速通道和西部高速交通网尚未形成,区位优势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城市框架未能拉开。预计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85平方公里,仅比2005年增加44平方公里,比规划目标少增15平方公里。三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市区医疗机构、学校布局不合理,上学难、就医难问题仍然突出。居住环境有待改善,预计至2010年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为7平方米,仅为目标的70%

(三)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国家“十二五” 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缺乏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企业研发投入较低,预计2010年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为1.3%,未能实现1.5%的规划目标。商贸市场日渐式微,大型购物中心等设施建设滞后,远远落后于义乌、绍兴、甚至海宁、路桥等地,使温州作为区域商贸中心的功能难以充分体现。据抽样调查,我市高端消费约60%外流到上海、杭州、香港以及国外的购物名城。

)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从各项指标看,市区平均水平已经与杭、宁、绍等地接近,但在县域经济上差距较大,欠发达地区仍然量大面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社会事业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一些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在全省居于后列甚至末位。

(五)规划编制进展不一,影响规划体制的系统性。“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进展较好,但一些部门的专项规划进展较慢,有的县(市、区)规划课题论证不够,如规划定位方向、重大项目等研究不深,规划衔接、指标测算不到位。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更加突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能不能抓住新机遇、实现新一轮的提速发展,对温州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市委、市政府致力于破解难题,大力推进市区财政体制、市区土地出让分配、国企整合重组、城建体制、审批制度、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在全市上下掀起大干快上、创先争优、超越发展的新一轮建设热潮,这必将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努力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城市的定位方向是否准确决定了未来发展命运。要深入研究,充分利用我市在“长三角”发展规划和海西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关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发展现状和优势,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要更加突出城市化和商贸功能,通过“以城兴市、商行天下”,构筑大平台、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发展,努力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尤其是要围绕我市经济腹地的扩展,深入开展向西到江西、安徽的通道论证,尽快启动建设,不断扩大辐射范围。

(二)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着力构建大都市区。城市化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规划纲要要突出现代化、生态型、国际性的要求,加快推进一个主中心、六个副中心和50个中心镇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尤其是瓯江口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努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实现我市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充分利用山地优势,突出开发低山缓坡,加快建设“山上温州”,努力打造森林城市。全面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快速通道、绕城高速、城际快速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构建温州大都市区框架。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推进城区“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新一轮区划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市区区域调整的方案论证,适时争取启动,拓展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要突出“三、二、一”产业结构的目标,大力提升三产,重点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以及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有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区域性的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高科技孵化中心。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逐步降低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持续增强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抓住国务院确定我省为海洋经济试点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加快滩涂围垦土地的开发利用,着力引进和培育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规划建设西部生态产业带,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顺应全球贸易形势变化,利用温州人商务网络,加快改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鼓励企业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进一步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要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实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的社会福利。认真制定并落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专项规划,逐步扭转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加快廉租房、安置房建设,研究推进公租房建设,切实缓解住房难问题。积极推进农村“三分三改”,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集中力量抓好温瑞塘河等生态环境整治,做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五)进一步强化要素资源保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落到实处。要素的支撑决定了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要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要积极盘活存量,全面加快瓯飞滩等海涂围垦工程建设,千方百计解决用地需求问题。尤其是要包装大项目,争取列入省重点工程和用地指标支持。二要强化资金保障。要对“十二五”期间政府性资金筹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制定并落实中长期和年度国有经营性土地出让计划,确保政府性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大力引导民间投资。三要强化人才支撑。不断完善并落实高级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创造条件,增强世界温州人新一代的家乡情结,吸引回温创业或开展商务活动。四要强化审批服务保障。深入开展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时效。要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需要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全面开展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落地上马。

(六)进一步做好规划的衔接协调,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十二五”规划是一个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协调,确保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一要做好规划纲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重点项目落实到空间布局上。二要完善“十二五”规划体系。“上接天线、下接地线”,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市级规划与省、县(市、区)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到层次分明、定位准确、有机衔接。三要加强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切实把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明确进度,有序推进。

以上汇报,供审议时参考。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