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报告
温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准备本次会议对市政府关于2008年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卓高柱的带领下,财经委于7上旬开始,展开了对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调查,参加了市政府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和金融形势分析会,到企业、金融单位进行了调研,集中听取了各县(市、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现将调查和分析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两创”总战略,按照“控总量、稳物价、优结构、促平稳”的要求,着力抓经济结构调整,抓要素制约破解,抓自主创新,抓城乡统筹发展,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市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1亿元,同比增长12.6%;外贸出口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0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600元,同比增长9.7%。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计划任务,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我市企业整合重组进一步深入,产业优势明显提高,行业规模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工电器、汽配、泵阀、制鞋等一些优势科技产业在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新能源、新材料、船舶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好;沿海产业带建设推进顺利,民营科技产业基地逐步形成;民营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形成新优势,同比增长80%;旅游、商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上半年,第三产业继续保持10.2%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3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二)财政金融平稳发展。上半年,财政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4亿元,同比增长22.2%,市级财政总收入39.26亿元,同比增长22.7%,市级地方财政收入26.1亿元,增长21.8%,新的税源培育取得成效,政府对企业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发挥了作用。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首次达到了4014.06亿元,同比增长22.2%。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3077.96亿元,同比增长15.4%。存款增幅比全省平均高出2.45个百分点,贷款增幅比全省平均高0.22个百分点。全市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6.8%,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贷款结构投向更趋优化。
(三)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加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以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止污治乱和塘河清脏工作取得了成效,安置房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沿江防洪堤建设进一步推进。“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等五件实事顺利展开,文化大市建设顺利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实施,28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抗灾防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较好。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在黑龙江等十六个省建立的粮源基地累计达到58.6万亩,全市已建成标准农田132.8万亩。上半年,虽受冰雪灾害影响较大,但我市灾后自救及恢复生产等工作成效明显,完成农业总产值53.71亿元,按可比计算,增长4.5%;春粮面积实现三年来首次增长,早稻播种面积达51.89万亩,比上年增加5.4万亩,完成春粮产量1.96万吨。“强龙工程”、“千百工程”等生态绿色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培育等工作扎实有效,“低收入家户奔小康”工程和“共同跨越六大行动”等富民计划扎实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经济指标出现大幅回落。上半年,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2个百分点,增幅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1991年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增幅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创1990年以来新低,低于全省7.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保持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年度4.5%的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外贸进出口66.3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外贸出口55.27亿元,比上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进口11.04亿元,比上年同期回落11.03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压力大。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生产利润回落,工业投资乏力,造成部分企业生产不足或处于停滞状态,企业经营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出口外贸型企业更为艰难,据经贸委七月份对全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15521家中小企业调查统计,停工、半停工和倒闭企业达占8.1%,比一季度略有上升。目前,这种现象还有发展趋势,影响了一批具有良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进展缓慢。上半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土地招拍挂、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增长5.1%,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3和4.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6.8%)11.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最后。全社会工业性投资89.25亿元,下降了2.9%,增幅同比回落36.6个百分点。而市直属投资下降了32.8%,全市71个市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62.2亿元,仅占全年投资计划的31.1%;30个计划开工项目仅有10个开工;在17个计划建成项目中,只有8个建成或基本建成。在市本级政府投资的项目计划中,城区防洪堤三期项目完成1.5亿元,占年计划的32.7%,市政园林局完成2.6亿元,占年计划的25%,市中心区建设项目完成5.14亿元,占年计划的23%。
(四)经济发展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土地制约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受前几年土地出让不足影响,土地瓶颈制约了工业性生产投入,全年新增8000亩工业用地,只有乐清、永嘉、泰顺等地110宗1712亩土地完成出让,与8月份的5100亩和年度计划相差很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银行贷款难度大等因素,已影响了机场航站区扩建、半岛浅滩一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建设进度。用电不足问题依然制约着企业生产,拆迁难、政策处理难度大问题依然存在。国家对项目前期审批管理力度的加大,也影响了项目进度。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服务不到位,项目审批难等行政体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意见和建议
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全国经济发展持续缓慢,温州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此,市委十届四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坚定信心,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2008年目标任务的部署要求,对下半年的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全市上下振作精神,对照目标任务,抓准薄弱环节,深入开展“政企联动、克难攻坚”企业服务年活动,切实扭转经济下滑趋势。针对目前我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财经委提出建议和意见如下:
(一)加速发展沿海产业带建设。按照“科学围垦、依法依规、实事求是、节约集约、保护生态”的原则,统筹安排沿海产业带整体发展规划,围绕民科基地建设发展要求,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的项目进驻标准,严把企业入园关,吸纳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进驻民科基地。加大力度推进围垦建设项目进度,加快基地吹填工程建设,注重围垦土地功能的转变衔接和建设用地、建设用海的报批衔接。要充分做好以绕城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交通物流、公共配套设施及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政策标准信息的公开化,确保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力度。要深入分析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定措施,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的配套政策,要细化环节、协同合力、统筹引导、带动发展,加快项目审批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投入,改变我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重点抓好“六大百亿”工程建设,抓好31个重点项目按时开工建设,确保106个“创新强工”重点项目的落地工作,深入推进“工业发展四大百亿”工程实施,保证企业供地率、进场率、开工建设率、竣工投产率,大力推进银企银项合作,争取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建立银企直接融资平台。
(三)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用好政策服务企业。进一步深化细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快项目审批速度,积极关注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切实提高企业对政府工作的信心指数。对企业面临的200多个难题,部门要落实责任、注重衔接、协同解决,政府要筑巢引凤,优化政策环境,帮助企业度难关。抓好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意见中列出的31个重点项目、5100亩公开出让工业用地、23个标准厂房重点建设项目、44个电网攻坚项目、13个行业发展难题的工作落实,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引导企业“强强联手、龙头整合、内外联合”,建设一批相当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企业,切实解决企业项目落地难、审批难、办事难等问题。为外贸企业筑平台,搭桥梁,解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去”,提升外贸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四)努力构建社会和谐稳定。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强农企合作,扶持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和成长性较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进一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作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管理,扎实推进“强塘固房”、“515”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行路难等问题。加快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稳步推进国企改革。规范市场秩序,防止物价上涨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