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建设、环保执法、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07-07-04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关于生态建设、环保执法、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

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生态建设、环保执法、节能减排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             关于生态建设情况

 

2003年,我市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显著转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初显成效、生态文化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到2007年是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主要是推进基础工作,重点是“811污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绿色系列创建和新农村建设等。为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委秘书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2005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一共也安排了7650万元,以保障工作落实。2006年我市生态建设工作在全省考核中列为优秀。

 

(一)“811”污染整治全面推进。省“811”污染整治行动涉及我市的有电镀业和平阳水头制革业整治两项,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列出16个污染区域作为市级严管区(详见附件1)同时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电镀行业污染整治成效明显。按照“打非、整治、入园、严管”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电镀行业污染整治。“打非”方面,共取缔非法电镀加工点812个;“整治”方面,重点是对规模较小的电镀企业进行整合提升,对电镀废水排放进行在线监控,目前电镀废水排放达标率已达95%以上;“入园”方面,向省政府争取并落实了2000多亩用地指标,8个电镀基地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目前鹿城后京电镀基地已建成投用,龙湾蓝田电镀基地3月已经动工建设,瓯海电镀基地即将进场施工,乐清、瑞安、平阳选址已经确定;“严管”方面,主要是逐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防止污染反弹。2006年,电镀业整治通过了省政府验收。二是水头制革污染整治重大突破。平阳县、水头镇两级政府痛下决心,于去年11月对水头所有制革企业进行全面停产整顿,去年底完成转鼓削减,由3300只削减到469只,企业由169家重组为39家。今年10月份要迎接省政府验收。目前水头制革基地新组建的39家制革企业都已按有关要求进行改造,其中11家企业已通过验收恢复生产;保留的6个污水处理厂,已有5个进水运行,日排放总量约4500吨。同时,含铬废水分流分治、污泥处置、氨氮处理、溪流整治、电子监控等重要工程进展比较顺利。三是市级环境严管区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到2006年,瓯海南湖废塑料洗涤业等11个市级严管区已通过验收,其中苍南布角料褪色业整治工作提前半年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泽雅废塑料业污染问题得到根治。

 

(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全市铺开。全市已建成杨府山一期(20万吨/日)、滨海园区一期(2万吨/日)、平阳县一期(6万吨/日)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建10座,总规模为44.8万吨/日。杨府山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运营。有关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建设(详见附件2)。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近年来,市区先后建设东庄、临江、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新建垃圾转运站39座,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各县(市、区)的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正在按计划进行。三是狠抓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设施建设。2006年,省政府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列入生态省建设一类一票否决性目标。按照省里下达的3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及1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

 

(三)面上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一是各类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详见附件3)。目前已建成泰顺、文成、洞头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乡镇34个,市级生态乡镇35个,市级生态村250个,永嘉大若岩镇等8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载体,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还结合“三沿整治”大会战的部署,创建6个“三沿”整治生态示范村。二是初步形成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今年11日起实施;各县(市、区)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快,到2006年底全市已完成245个生态乡镇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生态建设相关规划日趋完善,《瓯江(温州段)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三大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温州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已着手编制,各县(市、区)也编制了各类生态建设方案;全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乐清市已完成初稿。三是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初步形成。分解落实到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等36个部门的2006年度生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全市生态面貌有了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市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离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污染问题特别是塘河水质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低、小、散的现状和受经济利益驱动,非法电镀、黑转鼓等污染回潮可能性大,巩固整治成果任重道远;生态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污管网建设难度大,进展不平衡,各县(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受到选址、用地等因素影响,建设进度缓慢;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因选址问题尚未启动。

 

下一步,市政府将总结经验,根据建设生态市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突破难点、突出实效,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污染整治“一巩固两确保”。即巩固电镀业整治成果,保持打非高压态势不变,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不变,电镀督查有奖举报制度不变,全力遏制非法小电镀反弹;完善电镀企业监管机制,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继续执行废水排放一次超标高限罚款,两次超标停产,三次超标吊销排污许可证的政策;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努力实现瓯海、龙湾、乐清的园区建设工程量达30%,瑞安、永嘉、平阳、苍南开工建设,促使2008年所有电镀企业入园生产。确保水头制革污染整治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为及时掌握情况,督促当地政府有效推进整治工作,采取市环保部门蹲点联系、分管副市长定期检查、有关方面明查暗访等措施,以保证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确保市级环境严管区整治任务全面完成,龙湾合成革业、龙湾不锈钢管业、龙湾蒲州拉丝业、鹿城制革业、三垟湿地整治、开发区合成革业等6个市级严管区的整治工作要通过验收。二是加快设施建设。要加大市区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加强对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的指导、督查,按期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正常使用,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各县(市)达到35%。市政府已将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纳入今年“五个一”民生工程,并由市环保局和市市政园林局负责督查。要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率,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城乡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处置设施建设和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各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无害化处理达7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95%。三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发展农村绿色经济,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力争2007年累计建设10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0个省级生态乡镇,100个市级生态乡镇,300个市级生态村。

 

二、关于环保执法情况

 

环保执法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的保障,也是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保执法,坚持法制宣传与打击违法相结合、专项行动与联合执法相结合、查事与查人相结合、依法行政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在环保执法工作上走在全省前列。

 

(一)加大执法力度,保持高压态势。这几年我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连续四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的专项行动,组织环保、公安、安监、电力、规划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2006年我市全力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绿箭行动、督查系列行动、铁网行动等专项环保执法行动,全市共出动22095人次,检查企业7805家次,立案查处592 件,查封60家企业。今年1月份,鹿城、乐清、永嘉等9个县(市、区)政府,统一开展“绿箭8号”行动。3月份,又组织开展了今年度“督查Ⅰ号”执法行动,分别对鹿城、乐清、永嘉等8个县(市、区)的61家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对12家违法排污企业(PH<5,六价铬和氰化物超标倍数>10倍)进行立案处罚,以巩固电镀行业污染整治成果。5月份,市环保局组织了以“促进污染物减排”为主题的“红五月”环保执法专项活动。

 

(二)优化监管方式,提高执法能力。一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我市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市级在线监控中心,最快可以在12分钟内监视144家企业的现场视频,实时监控污染源;建成了县级(市、区)监控中心8个,“全球眼”视频监控企业达到60多家,这在全省属先进水平。二是公开企业环保资信。依次以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标示对部分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评定,2006年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予以公布。三是完善举报制度。自从全市统一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后,市民举报渠道得到进一步通畅,举报数不断增加,环保部门的举报处置率也在不断提高,基本保持在98%100%之间。同时,全市继续实行电镀有奖举报制度,由市电镀行业污染整治督查室办理,平阳县政府还安排了3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非法制革转鼓举报,效果很好。

 

在环保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监控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执法手段与履行法律职能不够配套。

 

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阳光执法”,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一是加强联合执法,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等国务院七部门关于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防止污染反弹,切实解决威胁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加强督查,提高飞行监测的频次和层次。及时组织对各排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使用情况和企业总排放口进行飞行监测,进一步掌握企业的排污状况。三是加强投入,加快建设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要建设110家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共13个环境监控中心。

 

三、关于节能减排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测算,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化学需氧量削减3.7%,二氧化硫削减5.9%,较好地完成了污染减排年度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一是抓组织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并召开全市性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二是抓目标分解。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及时调整节能减排指标,明确“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削减15.1%,二氧化硫削减15%。今年的任务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重点用能企业签定责任书,分解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并实行严格的督查考核。三是抓宣传发动。广泛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切实增强全民节能和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监控,管好存量。把年耗能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00家企业(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2.3%)作为重点管理对象,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和保障措施,建立“能管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网上呈报监督制度,促进企业合理用能。据监测统计,20061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9.2%。二是推进重点耗能设备改造,做好减量。坚持一手抓研发、一手抓推广,重点支持企业抓好耗能设备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初步统计,去年以来全市改造合成革DMF回收装置50多个,改造塑料编制生产线30多条,拆除制革电动设备3500多台,取缔废塑料加工设备600台。三是抓好新上投资项目,管住增量。认真实施《温州市“十一五”工业产业升级规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新上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益、低能耗项目,努力促进结构节能。对于小企业、小项目,主要通过进标准厂房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四是加强能源开发,拓展新空间。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全市已建成垃圾发电厂3座,城区生活垃圾100%实现焚烧发电。发挥温州风能资源优势,着手启动风力发电厂建设,目前苍南霞关风电场、皇帝坪风电场已上报预可,南麂岛风电项目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洞头风电场一期已在省发改委立项。

 

(三)坚持标本兼治,落实污染物减排任务。一是抓环境严管区整治。2006年,我市通过 “一江二业十六区”重点污染区域的整治(尤其是平阳水头制革业整治)、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行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和重点污染企业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COD新增削减量2503.6吨,削减率达3.2%,电镀废水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各地自查达标率均在90%以上,主要特征污染物PH值、六价铬、氰化物三项指标的达标率为87.2%。二是抓关键行业的设备改造。火电行业治理方面,目前省属电厂浙江特鲁莱发电公司、温州发电公司共4台机组脱硫设施已经投入运行。企业二氧化硫减排方面,主要是推进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去年我们抓了洞桥和前京制革基地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拆除小锅炉128台。目前温州工业园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等也在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三是抓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各项工程进度,全市还有10座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市区新建排污主管网32公里,市区污水处理率从2005年的34%提高到去年的50%

 

从总体上说,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刚刚起步,任务繁重,困难不少。一是从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企业布局来看,温州工业装备水平比较低,企业分布点多面广,环保设施不配套,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很大压力。二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住房、汽车等消费不断扩大,人均生活用能将大幅上升,居民用能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三是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点污染整治成果巩固的任务还很艰巨,汽车尾气污染、辐射环境污染等新的污染又不断加重。四是节能减排工作基础较差,监管机制和监测体系不健全,统计工作滞后,对基层和用能单位考核的难度很大。

 

下一步,市政府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全面落实目标责任。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工作的硬任务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定期公布各地指标完成情况。二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情况的检查,加强对用能大户的监测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在温州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四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工艺、技术和产品,并加强推广应用。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舆论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切实做好生态建设、环保执法、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政府将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一如既往,求真务实,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温州“第三次跨越”作出不懈的努力。

 

附件1

 

16+2环境严管区有关情况

 

20044月,市政府召开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结合省“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向社会公布了16个市级环境严管区,分别是:鹿城制革业、平阳水头制革业、龙湾合成革业、龙湾拉丝业、三垟湿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革业、全市电镀业、苍南小褪色业和卤制品业、泽雅废塑料洗涤业、乐清钻头业和废旧线缆业、永嘉纽扣业、瑞安小熔炼业、平阳烂版业、鹿城涂村工业区,后来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环保执法跟踪检查反馈意见又增加了龙湾不锈钢管业和瓯海南湖塑料洗涤业,合称“16+2

 

已完成整治任务的有11个,目前有待于整治验收的7个,分别是:龙湾合成革业、龙湾拉丝业、龙湾不锈钢管业、三垟湿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革业、鹿城制革业、平阳水头制革业

 

附件2

 

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及排污管网建设情况

 

温州市区: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主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可在年底前完成;西片污水处理厂日前已启动BOT前期招商程序,计划在年底前完成招商工作;滨海园区一号污水处理厂二期3万吨/日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已基本安装设备,计划6月进水调试。

 

乐清市: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约50%,设备正在招标;管网应建设27.7公里,现已完成埋设约20公里10月份完成设备调试并通水试运行。

 

瑞安市: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已完成中心城区主干管网(8.7公里)建设,计划6月份进水调试。

 

永嘉县:瓯北污水处理厂已启动建设,管网建设已完成,计划9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平阳县:污水处理厂已于4年前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今年要完善管网建设。

 

苍南县:污水处理厂已启动建设,老城区已完成管网建设2.28公里,新城区已完成管网建设9.2公里,计划10月份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1月份完成管网建设。

 

洞头县: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桩基工程建设,管网建设采取雨污合流的溢流方式,纳污管网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河道整治,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计划9月份进水调试。

 

泰顺县: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管网工程招标已启动,计划6月份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2月份进水调试。

 

文成县: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主体进水管网处于接拢阶段,计划在6月份进水调试。

 

 

 

附件3

 

绿色系列创建情况

 

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创建活动。按照建设规划,到2020年生态市应该有80%的生态县,生态县应该有80%的生态乡镇,生态乡镇要有80%的生态村。20032007年阶段,须创建2个省级生态县,其他9个县(市、区)要初步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我市拟将瑞安、乐清、洞头首批建设为省级生态县,因省级生态县标准尚未出台,推选工作还未启动。目前已建成泰顺、文成、洞头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永嘉大若岩等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34个,市级生态乡镇35个,市级生态村250个。

 

在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载体,创新思路,全面推进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到2006年底全市已累计申报市级绿色社区23个,绿色学校53个;建成市级绿色家庭50户,“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6个,“保护母亲河号”6个;组织申报省级绿色学校24家,省级绿色家庭31家,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3个,申报国家级绿色学校2个,绿色社区1个。有24家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30家省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和20家市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包括40%的省级环境管理重点企业)于审核机构签订合同,开展了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