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期: 2004-07-22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 作者:

6月17至3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调查组,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通过近三年的摸索,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市政府于2001年成立了温州市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02年又制订了温州市放心农产品行动计划。三年来,共建设了186个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61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制定地方农产品标准264项,水产品地方标准22项;成立了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畜产品进行抽检,基本摸清了我市农资市场的现状。瑞安、乐清、苍南检测站、菜篮子蔬菜农残速测站、盐酸克仑特罗检测点也相继成立。去年,温州菜篮子集团共检测蔬菜8482起,对农药超标的,严格销毁;市工商局还购置了5台农残流动检测车配置在鹿城、龙湾、瓯海、瑞安、乐清,检测水产品、粮油制品、水发品、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已全面启动。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接连不断。上半年,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对部分基地和市场蔬菜农药残留进行了2次检测,平均合格率只有72.2%。瑞安水产城上半年对水产腌制品及农副产品藕粉、桂圆、香菇等50多个品种,抽检了129户,168批次,合格率仅为77.5%。由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农业生产偏面追求种植面积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管理工作落后。一些地方种植区域和养殖水域环境严重污染,导致重金属或有害病菌超标;养殖的饲料含有激素与抗生素,或用甲氨磷、氯果等剧毒药物诱杀种养殖产品的天敌;有的加工者、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人为滥用添加剂、防腐剂。例如加了甲醛的海鲜可以变得光亮饱满,鱿鱼放在双氧水里浸泡颜色会变得白里透红,一旦卖相变好,对购买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润。再者,由于农民和一些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之甚少,对绿色农副产品“不绿”的问题,缺乏鉴别能力,往往屡屡上当受骗。

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从生产领域看,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无标状态,应用的技术规程主要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如市区农产品种类多达200多种,到目前为止,都未制订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同时,由于我市农业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流通领域来看,食用农、畜、水产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由于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致使检测出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据予以公示,以提醒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要注意,却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不到位。从田头、水面到餐桌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环节、多部门,具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农业、海洋与渔业、工商、质监、卫生、药监、经贸等近十个。由于各部门职能交叉,协调困难,而传统的多头管理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推诿、相互依赖中弱化了,从而导致“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大草帽”,“十几个执法的治不了一个造假的”尴尬局面。据有关部门统计,市区市场每天需生猪1700头左右,通过菜篮子集团集中屠宰的大约在1000头,尚有700头分布在瓯海潘桥、瞿溪,龙湾永中等集镇分点屠宰,严重影响市区猪肉供应安全。市工商局配备的流动检测车只负责对大的批发市场实行定期抽检,其他一些由街道、村委会、老人协会经办的市场,管理尚处于“真空状态”。这类市场单是鹿城区就有60来个。

四是法制滞后,投入不足。从客观上讲,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工作尚在酝酿之中,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许多法律“盲区”。有的虽规定了禁止行为,却未规定处罚措施,或者处罚力度太轻,使违法者更加猖狂。我市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办法、畜禽养殖管理办法、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置条件、肉禽养殖场生产技术规范等相应规范,尚未制订颁发,使各地在管理过程中无据可循。其次,调查中各县(市、区)还普遍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刚刚起步,急需解决人员、设备、专项经费等问题,目前全市除瑞安、乐清、苍南已建立检测机构外,其他各县(区)尚未启动。而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单靠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无法对众多的基地进行检测鉴定。同时,送到市检测中心检测需要有一定时间,等到检测结果出来,农产品早已变为商品,完成消费过程,检测结果成了“马后炮”。加上检测费用昂贵,一头猪的“瘦肉精”检测费需100多元,菜篮子集团一年单是该项费用就高达100多万元,使企业感到力不从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为此,调查组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当今第四大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既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又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平安温州”为最终目标,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政府、农畜渔业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舆论氛围。同时要把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引导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激发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热情,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以制度来保证和衡量。因此,必须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标准规范及其相配套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要制订既与国际接规又符合我市实际的地方性农产品质量标准,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从种子种苗到农产品的标准体系。要开展产地环境质量整治工作,以提高农业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减少和消除污染源的影响。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乃至有机食品基地,从田野到水域、从种植到养殖,多层面地构建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生产大网络”。要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济组织中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带头作用与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户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要制订完善检测体系,加快建设县(市、区)、产地、销地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一批快速检测点,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自建符合要求的检测站、点,逐步形成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测和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机关监测相结合的健全的检测网络。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质量控制保证体系,对经营者资质和证照严格审查把关,在农产品市场内抓好落实消费者投诉处理,对经营者违法行为进行公示,对重要农产品的经营进行跟踪管理。

三、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科学的安全农产品生产科技体系。一要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农技推广网络,组织农技人员或邀请专家,对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农产品的知识培训,提高开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素质。二要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科研的重点要从过去以提高产量为目的,转变为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应用先进科技,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促进农业的安全增效。大力引进开发符合绿色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水平。三要尽快建立健全认证机构。完善认证管理办法,重点做好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以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通过认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逐步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品牌化上市、健康化消费的目标。

四、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保证。因此,当务之急,市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经贸、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教育等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权限,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进出口各个环节严格监管,做到农产品统一抽检,信息统一发布,检测统一标准。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源头上堵住有毒或劣质农产品流向市场。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对农药、兽药、渔药、种子、种苗、化肥、饲料、防腐剂、添加剂等主要生产资料市场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公布检测结果;依法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登记管理,及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和范围,严厉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和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确保生产资料安全使用。建议市政府要抓紧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使违法者无处可逃。

五、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从调查情况看,由于投入不足,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公益事业,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克服支农就是建设基地,扩大面积的传统观念,调整资金使用的方向和重点,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充分考虑生产、流通环节防治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获得省绿色农产品、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人,要提高奖励的额度。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市场等自建检测站的,要给予补助。温州菜篮子集团作为我市农产品供应的总闸门,市政府要认真研究集团在农产品质量日常管理中碰到的检测资金不足,生猪集中屠宰场建设等问题,早日建成一个健全的人们可信赖的“农产品安全网”。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