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乡人大

洞头区北岙街道人大工委:推动多元融合微改革 打造助残共富新样板

发布时期: 2024-11-05 信息来源: 北岙街道本级 作者: 叶雪慧

2023年以来,洞头区北岙街道人大工委针对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部门、基层和社会力量合力“微改革”,在北岙街道先行先试实施“一老一残”融合场景、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第三方开发管理、助残就业社会工作帮扶服务项目,打造出“洞头海上花园”特殊风景。

一是融合幸福要事集成,打造“一老一残”融合场景。根据“幸福要事”中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配送餐服务需求,将为老服务与残疾人帮扶相融合,同步解决居家养老、助残就业两项“幸福要事”。区残联采取“筑巢引凤”模式,在区助残综合体提供场地和设备,引入具有营商经历的残疾人开办“娘家人食坊”。北岙街道将“娘家人厨坊”作为街道居家养老食堂“中央厨房”,为属地社区群众提供堂食,在未开设老年食堂的村社设立助餐点,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配送餐服务,保障可持续运营。“娘家人食坊”主动聘用区残联推介的残疾人及亲属,从事帮厨、送餐等岗位工作,并在营业额的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助残基金,以反哺形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目前,“娘家人厨坊”每日为200余名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提供助餐,安置重度肢残人员就业5人,年营业额近百万元,得到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二是融合基层村社减负,首创助残公益性岗位开发新机制。北岙街道人大工委在助残领域开展第三方开发管理公益性岗位机制调研,以邀请部门进站的方式,协调残联、人社等部门与北岙街道开展试点。区残联对残疾人家庭成员开展个人劳动能力评估,结合岗位安置需求、工作时间段等信息,建立公益性岗位安置意向“一人一档”信息,形成岗位适配“精准画像”。区人社局打破村社地域管理限制、街镇户籍开发限制,保障残疾人家庭应享尽享公益性岗位政策。北岙街道办事处授权助残社工机构,在辖区公共服务场所全方位开发适合残疾人劳动的9类33种公益性岗位,并形成公益性岗位开发“动态地图”,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根据“精准画像”匹配公益性岗位。助残社工机构与村社签订公益性岗位帮扶协议书,承担报酬发放、岗位监管、政策申报等全过程服务,突出就业能力孵化功能,对在岗人员定期开展岗位工作培训,提升安置人员个人的技能,支持安置人员取得职业技能资格,主动衔接用人单位招工需求,成熟一个、推荐一个。试点开展2个月内,为北岙街道32名残疾人开发安置公益性岗位,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23%,安置异地残疾人5人,得到了主管部门、基层村社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一年内,3名对象通过“以工代训”方式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养老护理等资格证,6名对象转为正式就业岗位。

三是融合助残帮扶“零次跑”,扩容残疾人家庭共富“政策包”。深入开展残疾人入户访视工作,优化政府购买助残社会工作服务,建立主动发现、主动介入、主动帮办的动态跟踪帮扶服务机制,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将残疾人待业毕业生列为红色名单,在残联主管的助残社工机构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实施“一对一”就业推介帮扶,开发助残社工孵化岗位,强推“红色名单”清零。将零收入重度残疾人家庭列为橙色名单,由助残社工机构为居家照护重度残疾人的直系亲属提供来料加工上门服务,让残疾人家庭创收有渠道,助推“橙色名单”减量。将有“喘息”服务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列为蓝色名单,根据不同情况和帮扶需求,由助残社工机构链接惠残助残政策资源,让残疾人家庭增收有精力。2023年7月份实施以来,共计服务残疾人及亲属842人次。其中,安排2名残疾大学生实习,21个智力、精神等重残家庭实现收入“零突破”。此外,还为19人提供临时托管照料普通日间托管,实施应急临时托管2人,促推出台洞头区残疾人临时监护应急联动实施方案。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