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汇聚强劲动能
加快建设成为既富又美的“新增长极”
4月10日上午,泰顺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预算报告,讨论酝酿2022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李剑锋代表说,报告站位高、定位准、抓手实,通篇贯穿了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逻辑思维和工作路径,生动展示了温州五年来的大跨越、大发展、大变化,深刻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对泰顺跨越发展的关心支持。下步,泰顺要深入思考怎样成为温州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温州创新发展的“后起之秀”、温州共富发展的“示范样板”,用足用好“省际边界山区县”特色优势,全力打造浙闽边区域中心节点城市:一要做好红色文章,建议支持中共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确保浙闽边际红色根脉得到赓续发扬;二要做好旅游文章,力争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2年创成,填补浙南闽北区域“国旅”布局的空白;三要做好交通文章,推动温武吉铁路落实落地,全面打造承载力更强的外联主动脉;四要做好产业文章,大力支持泰顺石、“三杯香”茶叶等产业做大做强,切实增强山区产业竞争力。
杨明明代表说,要做好“学在泰顺”后半篇文章,在完善校网布局后,重点做好教育软件建设,大力培育优秀本土教师;要研究政策留人,拿出真金白银提高教师待遇,强化教师住房保障;要以感情留人,推动在外优秀教师和学生回流;要搭建成才平台,在教师评优评先上予以政策倾斜,增强教师荣誉感;要推进公办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系统谋划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以教科研为考核导向,制定奖惩办法,更好激发教师积极性;要破解幼儿园教师缺编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现幼儿园教师“减负增效”。要做深做实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坚持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牢固树立“游客为王”导向,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加快打造成为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灵魂的旅游目的地。
张红萍代表说,围绕“一老一小办实事”,建议市政府更加关注温州出生人口及生育意愿持续下滑问题,进一步建立完善优生优育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温州家庭病床相关制度、育儿补贴减税政策落实机制,加快推动医保、教育、就业等普惠政策落实落地。
包松安代表说,要推进华东大峡谷景区内水资源集约再利用,将流经瀑布后的水流积聚成水库,开发沿线游船等旅游产品,植入各类水上运动项目,实现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要打通华东大峡谷景区与福鼎高铁站的道路连接线,为游客和当地百姓提供更加便利的通行条件。
苏式江代表说,要重视泰顺茶产业发展,综合考虑水源、光照、坡度等因素,推动耕地种植与经济作物用地相平衡;要推动农业“亩产论英雄”,在用地强度、亩产效益等方面加强考核激励;要加快制定茶产业扶持政策、相关配套用地政策,把茶叶等列入农产品范畴,并在技术上、保障上予以大力支持。
李立仁代表说,受疫情、企业担保链、建设单位未及时支付工程款等影响,建筑企业被起诉的案件日益增多,建议加大对建筑业行业扶持力度,在有其他财产可以保全的情况下,法院不冻结建筑企业的银行基本账户,为建筑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陈晓娩代表说,要充分发挥泰顺特色体育资源,加快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把体育打造成为泰顺“金名片”。建议建立完善城发集团与市体校的沟通联络机制,尽快将奥体中心体育场副场移交给市体校,并尽早商定提供其他项目训练所需的场馆;要加快推进奥体三期建设进度,并根据国家级赛事标准做好田径、足球等项目的训练场馆规划和建设。
周承露代表说,要高度重视发展在线教育,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提高其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重。要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区域教育和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员,打通职称晋升通道,切实增强技术人员身份认同感。
钟仕翔代表说,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配置,鼓励优秀教师、本土优秀人才回到农村开展教育教学;要加快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切实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帮助泰顺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尽快启动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二期扩建工程。
翁宗福代表说,要统筹做好珊溪库区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工作,允许适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加大对库区百姓补助力度。帮助泰顺向上对接,争取建设资金补助,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