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顺县罗阳镇人大主席团积极探索“1+2+N”模式,以“立法点”为法治引擎,以“两级阵地”为服务枢纽,以“N项服务”为实践抓手,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阵地前移、服务下沉、数字赋能,实现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民生实事办理“零时差”、矛盾纠纷化解“零上交”,有效拓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路径,推动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答好人大助力基层治理“关键题”。
阵地织网,搭建平台强服务。强化工作统筹。按照“标准化建设+特色化提升”思路,协调推进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扩面提质。建成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个智慧化代表联络站、20个微站点,形成“1+1+20”的阵地矩阵,构建“立法直通车+民意快车道”多维平台。通过阵地规范提升行动,实现代表履职有场所、群众议事有阵地、问题化解有载体。打造特色阵地。秉持“空间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理念,在阵地功能上突出“三化融合”:接待形式灵活化(固定坐诊+流动接诊)、意见处理闭环化(登记-交办-反馈)、服务内容多元化(政策咨询+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真正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
网格联心,服务群众面对面。精准匹配建网。结合全镇网格分布、代表选区划分等情况,以基层单元为主要活动阵地,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将全镇150名各级人大代表合理编入网格,组织代表在网格内开展活动。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代表履职信息公开,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布代表联系方式、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确保群众“遇事有人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办、办了有人督”。建立“群众点单-人大派单-政府领单-代表验单”闭环机制,助力解决一批网格“微实事”、民生“关键事”。丰富活动载体。深化“双岗建功”“营商环境两员”等活动载体,将法律服务、政策咨询等送到群众家门口,听取或回应群众诉求,支持群众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治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基层稳定和谐。2025年累计接待群众105人次,收集意见建议77条。
一线督政,问效落实双促进。听民情解民难。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常态化组织代表走进基层单元,开展接待、主题活动,收集或反映相关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倾听群众呼声。抓关键事常态化。抓关键促民生。实施“非专题询问+常态监督”机制,强化民生事项专项监督,强化重点代表建议督办,推动问题加力加速解决。例如,2025年3月,县、镇人大组织相关部门、人大代表围绕2024年县域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的询问议题开展座谈交流,将“非专题式询问”“搬”进代表联络站,使人大监督更接地气、更合民意、更具实效。
数智赋能,履职为民增效能。线上办事全闭环。树立“数字人大”理念,线上与线下齐发力,着力构建“全天候”“无盲区”的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新格局,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线上,推广“代表码”、“联络站码”,实现线上建议提交、建议交办等功能,实现“群众扫码反映-代表接单处理-部门响应反馈”全流程线上闭环。线下互动提实效。依托全镇代表联络站、联络点、立法联系点等开展“线下”行动:联动镇人大、社区网格、社会组织力量,组建治理共同体,联办政策宣讲、民情恳谈、调研视察活动,形成“代表带头、群众参与、部门响应”的良性互动,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树牢“人民选我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导向。
法治引领,点站融合促治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将基层单元功能发挥与法治工作相结合,引领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法治宣传等,创新构建“联络站+金牌调解员”基层治理新机制,打造“泰·顺心”多元解纷服务矩阵,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枢纽平台,整合专业调解力量,组建由17名县级人大代表领衔、52名镇级人大代表参与的“泰·顺心”调解团队,全面助力基层矛盾化解在一线。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力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