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大要闻

温州市:以立法之弦弹唱永昆故曲新声

发布时期: 2024-07-01 信息来源: 法制(工作)委员会 作者: 李梦怡

2024年5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温州是中国戏曲故里,是南戏发源地,永嘉昆曲(简称永昆)是南戏嬗变、衍化的产物,是温州现存最为古老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也是昆曲中独具艺术风格的重要支脉,具有厚重历史底蕴,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2001年,永嘉昆曲作为昆曲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时至今日,永昆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搭台纵观,终日不倦”的盛况逐渐走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落寞,如何让南戏遗响弦音不绝,让“戏从温州来”深入人心,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展现担当,以立法之弦助力弹唱永昆故曲新声。

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深厚的草根性,是永昆与生俱来的“流量密码”,在因雅而扬名的昆曲艺术中,永昆是个例外,而当下,永昆所独有的艺术特质正逐渐流失,温州文化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原汁原味”永昆已渐行渐远。从实践来看,像永昆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变保护工作碎片化、艺术特质渐失等现实难题,需要总揽全局、登高望远、落细落实。

条例旨在维护永昆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突出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明确要求编制保护专项规划;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开展资源调查,建立保护资源名录和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保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演职人员通过从艺生涯自传、口述历史、表演影像等方式,记录传承发展轨迹。

实践探索焕发新彩。名家、强团、好戏是永昆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在这三方面有所作为,才能让永昆迎来转机,找到“归来路”。为此,条例深刻把握守正创新,坚持实践探索,在支持人才引育、演出团体建设、剧目创作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提供了立法对策。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才培养是永昆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为攻克永昆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齐、培养体系不健全的难题,条例从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关键点着手,规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支持校团联合培养,鼓励师徒传承,支持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开展收徒传艺。

“最顶峰时温州有20多个昆剧团,目前只剩下我们一个‘独苗’。”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介绍,作为永昆传承的龙头,永嘉昆剧团也曾一度陷入停摆,直至2005年恢复建制,近几年人员较之前虽有大幅增加,但是剧团经营管理仍困难重重,市场萎缩、活力不足等难题桎梏着剧团发展。因此,深化剧团改革,打破制度掣肘,疏通断点堵点,才能让各类要素充分涌流,激发出剧团澎湃活力。条例规定要加强国有永嘉昆曲演出团体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推动国有永嘉昆曲演出团体改革,支持国有永嘉昆曲演出团体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探索绩效工资增量、市场收益奖励。

永昆传统剧目、曲牌、折子戏蕴藏着丰饶的文化富矿滋养着一代代的永昆传人,是每个演员开始永昆之路的必修课。永昆的传承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守的是永昆音律、韵白、表演程式等艺术形式,创的是故事、形态之新。条例聚焦如何维护永昆艺术形式和创新表达方式、传播路径,规定应当组织挖掘整理并支持定期复排演出永嘉昆曲传统剧目、曲牌、折子戏;鼓励和支持建立健全剧目题材和版本多样化机制,满足不同观演人群需要;支持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创作、传播适宜线上观演的永嘉昆曲剧目及其影视动漫作品。通过传统经典剧目的示范引领涵养永昆生态环境,纳新观众,焕新剧目,创新传播形式,则让永昆余韵悠长。

汇聚合力共同守护。不断强化基础性工作,才能为永昆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条例紧扣当前保护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保护工作情况感知不足等问题,着力加大经费、机制等方面保障力度,夯实保护工作基础。条例规定应当建立与永嘉昆曲保护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需要安排保护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永嘉昆曲保护活动,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动态管理,促进永嘉昆曲系统化、规范化保护。

宋韵流千载,瓯风传一脉,从瓦舍勾栏中一路走来的永嘉昆曲,用婉转花腔唱出温州历史文化的积淀。期待永嘉昆曲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戏从温州来,向着世界去!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1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