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大要闻

温州市人大:以三个“落脚点”为守护天蓝地绿水清做好“人大答卷”

发布时期: 2022-05-13 信息来源: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 作者: 周扬帆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三个“落脚点”为守护天蓝地绿水清做好“人大答卷”。

一、站在“制高点”,夯实绿色发展法治制度保障。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法定要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状况报告落实。2017年开始推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2018年进一步纳入常委会监督议题,于当年年底实现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全覆盖。此后,每年定期听取环境状况报告,有效推动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依法落实。充分发挥立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率全国之先探索开展生态环境技术服务机构立法工作,通过地方立法填补上位法管理空白,进一步规范管理生态环境技术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防范环境安全风险隐患,相关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一审。同时,将扬尘污染防治、餐饮业油烟管理、露天焚烧秸秆管理等环保领域立法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快步走向法治化轨道。

二、找准“发力点”,精准发力助推污染防治攻坚。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突出精准选题,实施靶向监督,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开展市区排水管网整治、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土壤污染整治等专项监督工作,紧盯环境短板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全过程监督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发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把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作为经常性监督手段,先后开展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海洋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执法检查。同时,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问题整改,强化跟踪监督,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定期清零。

三、聚焦“创新点”,多措并举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工作方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项目化清单式”监督、满意度测评、问卷调查等“组合拳”,不断加大刚性监督力度。积极探索“人大监督+新闻舆论”模式,利用《人民问政》、《代表在线》等人大品牌栏目,针对扬尘污染防治、垃圾分类、水污染整治等工作进行明察暗访,通过媒体看成果、找问题、访民声,进一步推动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坚持数字赋能引领,谋划打造生态环境监督应用场景建设,常委会审议中结合场景应用,对我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线上监督”“数字跟踪”,构筑人大监督闭环体系,在提升监督质量的同时,确保了审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长效性。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